2020年,我们经历了很多,币圈的发展速度可以按天来计算,我相信今年还是如此,尤其目前DeFi领域的发展趋势。
明年的这个时候,币圈如果还是牛市阶段,那将是怎样一个盛景?如果已经踏入熊市,我们又是怎样的心情?是后悔还是欣慰?
想到这些,我对未来既充满了期待也充满了一丝不安。
前两天我在文章中写到比特币恐怕在这一轮牛市过后会彻底与普通人绝缘,我想表达的是对普通投资者彻底丧失投资比特币这个机会的一种惋惜。
实际上这是任何一个行业或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个时代,都会遇到这样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因缘际会,我们又可能与这些机会擦肩而过。
声音 | 诺奖得主:数字货币使用率将增加,但区块链等系统或不会被广泛采用:金色财经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纽约大学教授Robert Engle表示,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全球市场一直处于低风险区域,虽然数字货币的使用率将增加,但区块链等系统不会被广泛采用。当被问及加密货币等新型货币时,Engle指出,虽然数字支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快步伐,但他不相信区块链和其他不受政府监管的货币会成为主流。他还表示,来自社交媒体和气候变化的信息确实会推动市场。[2019/11/27]
这两天,圈内一位前辈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动态 | 区块链项目对人才和资金的集聚效应依然明显:据中国金融信息网报道,从融资情况来看,8月区块链项目早期融资项目偏多,大量新项目不断涌现,区块链项目对人才和资金的集聚效应依然十分明显。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事件15起,占据绝大多数,A轮融资事件3起,战略投资事件1起,比特大陆10亿美元Pre—IPO融资独占鳌头。当月融资金额有所缩水,大致分为三个梯队,融资过亿的明星项目2个,融资金额在5千万至1亿元的项目5个,其余13个项目融资金额不足5千万元,其中有7个项目融资金额在1千万以下。[2018/9/6]
区块链世界所有的处女地均已被开垦,
动态 | 柏林将举办专注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艺术展览:据ETHNews消息,柏林将于9月7日举办一场名为“工作证明(Proof of Work)”的艺术展览,此次展览将专注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技术,此次展览以“由加密创建者制作的艺术品,由艺术家建造的加密实验室,以及之前在比特币的数字货币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绘画和艺术品”为特色。[2018/9/6]
以后再也没有处女地了,
区块链的世界地图已经画完,
不要再指望发现一块新大陆了。
这段留言引来了很多回复,绝大多数回复都表示不认同这种看法。
我很能体会这位前辈内心的感慨。我认为这段话他想表达的意思并非是区块链领域完全没有机会了,而是从前那种蛮荒时代,凭借赤手空拳就能争战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未来我们当然还能见证奇迹,当然还会有新生代的弄潮儿站上舞台。但要创造新的奇迹门槛会高很多,新生代的弄潮儿所具备的素养和资质也会远高于很多。因此普通人能够创造奇迹的机会会越来越渺茫。
在比特币只有几元、几十几百元的时代,一位大胆进入币圈的“野蛮人”所需要具备的只是跨越认知上的障碍,买入这个在外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东西。那个时候所有人在经济条件上都没有门槛,理论上都能把握住机会,区别就在于“认知”。
而当比特币涨到几十万元后,圈内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了认知障碍,都认可了比特币的价值,但这时,经济条件上的障碍却把绝大一部分人挡在了门外。
第一代数字货币弄潮儿传颂得最多的故事是他们如何坚持拿住手中的比特币,他们既非资产丰厚的大腕,也非精通计算机的专业人士。
而在DeFi这波大潮中,我们却极少再听到大家传颂某某小白凭拿住哪个代币成为圈内大咖的故事。虽然很多项目代币的涨幅也相当可观,但绝大多数币的涨幅和比特币历史以来的涨幅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波大潮中,真正的佼佼者是这些头部项目背后的创业团队,他们手中持有的代币才是财富的象征。
而这些创业者再也不是赤手空拳的“野蛮人”,而越来越多的是专业人士,他们会写代码、会编程、精通金融业务,有相当一些项目的创始人甚至是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者。
普通小白想成为这波大潮中的主力几乎已经不可能。我们即便通过投资这些项目能获得一些财富,但和这些项目创始人比起来几乎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这样的进化已经在发生,并且未来还会加速演进。
因此从现在开始,如果仍然有志于在这个领域闯出一番天地的朋友,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认知了,而更多的则是要结合自己的专业在这个领域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机遇。这是对于从业者的要求,同时对于普通投资者相对也是如此,现在随着行业的发展,投资标的越来越多,复杂性专业性也越来越高,对投资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