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链新
当年,马云通过支付宝和余额宝革了商业银行的命。如今,随着央行数字货币将临,金融江湖又会生变?
提到央行数字货币,不少自媒体文章标题的后半句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慌了”、要被“打败”、要“下岗”了……不过,类似说法更多只是流于“标题党”,并未探究问题的实质。
为此,《链新》采访了多位金融界及区块链专业人士,以厘清央行数字货币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实质关系。
赛道不同
央行数字货币,英文直译即“数字货币/电子支付”,兼备人民币数字化和电子支付两大功能。
从流通场景来看,根据央行对DC/EP的定义,它是对M0的替代,这就限定了其使用范围是替代流通中的纸币现金,主要用于零售小额支付场景。这一点与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在很大程度上重合。
韩国央行:将联手商业银行启动央行数字货币测试:7月12日消息,韩国中央银行(BOK)已表示将开始对数字韩元原型产品进行真实世界测试,但拒绝说明是否真的打算推出央行数字货币(CBDC)。目前已有包括新韩银行和农协银行在内的10家韩国国内商业银行宣布有意参与下一阶段的韩国央行数字货币试点。
据悉,截至2021年年底,韩国央行一直在与包括互联网巨头Kakao的子公司在内的私营部门公司进行闭门测试,他们表示多阶段试点的下一部分将专注于真实金融服务环境中的汇款和支付交易,因此需要商业银行支持。(cryptonews)[2022/7/12 2:06:45]
但从货币范畴来看,第三方支付对应的是M1、M2级别的人民币数字化,如支付宝和微信存缴在备付金账户的资金属于M1,用户购买的货币基金属于M2范畴,并不具有M0级别的法律效力,也不可能取代M0,因此属于不同的赛道。而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M0占中国货币总量的比例不到5%。
IMF何东: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是可行的:10月25日消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资本市场部副主任何东在2020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虽然目前很多央行数字货币研究和试点项目主要集中在国内使用的场景,但一些央行的实验已经证明,使用央行数字货币跨境支付是可行的。他表示,是否允许央行数字货币在国际上使用是一个政策选择和技术设计方面的问题。(财联社)[2020/10/25]
当然,央行要求支付机构自2019年1月14日实现备付金100%集中缴存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场景中的资金也属于M0。
对此,某区块链研究院人士向《链新》表示:
“分类和定义不重要,具体要看政策允不允许DC/EP在支付宝、微信账户中流通。预计大概率是支持的。否则,DC/EP没有了微信、支付宝10亿级用户流量的支撑,推广难度会很大。”
俄央行前副行长:积极采用央行数字货币将在银行业引发革命:5月19日报道,俄罗斯《独立报》网站5月18日刊发题为《中国的数字革命——为何央行加快向国家数字货币过渡》的文章,作者系俄罗斯中央银行前副行长、俄国民经济和国家行政学院金融系教研室主任康斯坦丁·科里先科。文章称,现金流通领域的结构性变化在疫情前开始并持续,但因疫情获得新动力。这指的是央行向性质上类似于加密货币的新货币过渡。积极采用央行数字货币不仅会改变普通人的生活,而且将在银行业引发革命。文章同时也表示,在俄罗斯谈论何时采用央行数字货币为时尚早,但俄央行将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参考消息网)[2020/5/19]
从产品功能来看,央行发行DC/EP的初衷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降低监管成本。如提高货币投放效率,平衡了便携、匿名、三反监管,降低监管成本和纸币发行成本。至于支付宝、微信支付涉及的消费场景、社交场景和金融理财业务,显然不属于央行的职能范围。
简金秋:央行数字货币将引领全球支付:2020年4月18日,全球流通产业通证GSL成都站活动邀请中国区块链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简金秋发表了《疫情之下区块链世界的中国时代,央行数字货币的前世今生》主题分享,他表示疫情之下彰显了我们的大国崛起,在数字经济时代,面对全球竞争,央行数字货币的超前探索,历时六年目前已全球领先,预示着我们正步入区块链世界的中国时代,央行数字货币将引领全球支付。[2020/4/18]
按照央行方面的披露,DC/EP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即央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这意味着,坐拥10亿级用户的微信、支付宝极有可能成为其中的“运营机构”,具备与商业银行类似的运营权限。
通俗来说,目前支付宝、微信钱包使用的是商业银行存款部分的货币进行支付,在DC/EP推出以后,它们可能会把钱包里的一部分资金兑换成DC/EP,从而绕过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结算,但钱包本身的支付功能并不改变。
概念混淆
认为DC/EP将冲击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的观点持有者,往往拿DC/EP的优势作为论据。诚然,DC/EP具有无限法偿性、支持双离线支付和可控匿名、打破了不同平台的支付壁垒、可编程等优势,但这是拿DC/EP的优势与传统电子货币作比较,与第三方支付本身无关。
即便DC/EP有千般好处,一旦支付宝、微信支付获准支持DC/EP,其所有的优势就会被支付宝、微信继承。届时,它们与商业银行又站回了同一起跑线,比拼的还是支付场景的丰富性、用户体验的便捷性。而在这些方面,支付宝、微信显然更具竞争力。
蚂蚁集团8月25日提交的招股书显示,公司积极参与数字人民币研发试验,并根据央行安排,准备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及未来冬奥会场景的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工作。《链新》就相关问题试图采访蚂蚁集团PR,但对方称当前属于上市静默期,不便回应。
另据了解,支付宝在今年2月21日至3月17日期间,先后公开了“数字货币交易的执行方法及装置和电子设备”等5项与DC/EP有关的专利技术,这些专利技术至少参与了DC/EP的4项职能。
由此看来,央行等监管部门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纳入DC/EP的流通场景可能只是时间问题,否则不符合市场发展规范,也不利于DC/EP的普及。因为,DC/EP既然要取代现金,肯定需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推广,如果必须下载特定的App才能使用,那还能叫“现金”吗?
“要说对支付宝、微信支付的冲击,肯定是有的,但我觉得不大。用户会在乎这钱属于M0还是M1、M2,属于哪家银行、机构吗?肯定是哪个方便用哪个。”一位体验过建行数字货币测试钱包的区块链研究人士告诉《链新》。
他指出,
“就建行测试的数字钱包来看,真的体验差,竞争不过支付宝和微信的,当然现在只是测试阶段。四大行的手机App,使用体验一向较差,即便他们率先推出DC/EP,在短期内获得一定市场份额,但若不持续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市场份额也难以持续,当年的飞信就是例子。”
从支付场景来看,目前网络流传的建行数字货币钱包涵盖充值、提现、转账、扫码消费、信用卡还款等功能,而支付宝、微信除了这些基本功能,还与消费、理财、社交等各种场景挂钩。
以支付宝为例,根据蚂蚁集团招股书,截至6月30日,支付宝月度活跃用户数为7.11亿名,年度活跃用户超10亿,月度活跃商家8000万,花呗借呗服务用户约5亿。一年内,支付宝数字支付交易规模达118万亿,理财平台促成的资产管理规模达4.1万亿,保险平台促成的年度保费为518亿。这些零售场景显然不是商业银行、银联可比拟的。
“一旦微信、支付宝成为DC/EP的运营机构,不仅自身竞争力不会受影响,广大用户同样可以在微信、支付宝上享受安全性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的DC/EP带来的全新支付体验。”一位互联网观察人士向《链新》表示,微信、支付宝可以借助DC/EP的一些新功能和优势,在未来的支付市场继续攻城略地。
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变量,就是时间差问题。即监管部门允许商业银行先“起跑”多长时间,再把支付宝、微信纳入DC/EP流通场景。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