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模块化公链逐渐成为圈内讨论的热点。字面意思理解,模块化公链就是将公链的技术、应用、规则和标准进行模块化,便于不同的项目开发者根据个性化需求匹配处理方案。
当然,模块化公链本质上是一种围绕扩容解决方案所提出的设想,在目前的技术环境下并未产生完全成功的实验者。因此,对于目前主打这一概念的项目,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开发者,都应当审慎甄别、理性选择。
另外,鉴于这一概念目前并未成熟,且业内解读不一,故本文只是站在确保宏观逻辑准确的前提下,以最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其核心原理,若某项细节存在一定偏差,敬请谅解。
基于Layer2的概念合集
具体来看,模块化公链旨在将系统拆分成多个模块组件,让其具备区块链的属性,它们甚至可以拥有DEX应用链、稳定币应用链、NFT应用链和衍生品应用链等细分功能。开发者可以将这些新模块抽离出来,任意排序组合,用以实现更为高阶的功能。另外,模块化公链自有其一套独特的逻辑,力图弱化“不可能三角”的难题,践行区块链技术的核心精神。这其间的细节,我们会在下文谈到。
数据:比特币闪电网络观察到的节点数量超4万个:金色财经报道,根据1ml数据显示,比特币闪电网络观察到的节点数量已经超过4万个,本文撰写时达到40,939个,过去30天涨幅1.62%。此外,当前比特币闪电网络容量达到5054.71 BTC,约合96,750,306.36美元,网络通道数量为82,402个(过去30天下降4.8%)。[2022/10/22 16:35:28]
其实早在几年前,模块化公链的概念就已被提及,但很快被其他热点冲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模块化公链才反复被大V提及,因为以太坊Layer2方案在那时开始兴起,而Layer2正是实现公链模块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需要注意的是,模块化公链主要是针对以太坊升级提出的解决方案,其叙事逻辑围绕以太坊展开。但是,目前也有其他链上的项目也以此为参考进行性能改进。
众所周知,区块链技术的“不可能三角”始终是开发者和用户的一块心病,Layer2等解决方案专为解决这一核心痛点而生。Layer2的具体路径是将数据的计算和处理放到以太坊的第二层网络,第一层网络主打安全性也即共识。模块化公链则更进一步,将区块链细分为三层:执行层、结算层和数据可用层。
Animoca Brands创始人:游戏已经成为人们了解数字所有权的重要切入点:9月28日消息,在由万向区块链实验室主办的第八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上,Animoca Brands 创始人萧逸表示,在过去6个月左右的时间,区块链领域的大部分人都进入到Web3领域,尤其是跟区块链游戏相关的领域。这一领域受到这么多投资就在于它是下一代互联网的“战场”。数据曾经是属于中央平台控制的私人物品,在未来区块链和Web3时代将意味着去中心化的所有权,有了去中心化所有权之后,就能够获得数据的互操作性。其认为游戏之所以会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是因为相信游戏已经成为人们了解数字所有权的重要切入点,因为在游戏中所花的所有时间都成为资产了。[2022/9/28 22:37:28]
Web3公司Three Sigma获StarkWare Grant支持以开发基础设施:9月19日消息,Web3 工程、研究及投资公司 Three Sigma 在 Twitter 上表示,已获得 StarkWare Grant 支持来开发基础设施来简化基于 StarkNet 的开发流程。首个产品将是用于 API 交互和加密货币相关操作的.NET 核心框架 SDK,作为在 StarkNet 上开发企业级应用的基础设施。[2022/9/19 7:06:22]
通常来看,上述三层其实早已存在,但是他们被耦合在以太坊网络之中,并无十分明确的界限和分工。模块化公链要做的就是解耦,首先以Layer2应用为技术环境,将隐私安全、节点验证、交易确认、数据存储、欺诈证明等功能分门别类细化处理,整体上实现链上的扩容。下面围绕这三层做具体解读。
3层网络深度协同,次序化处理交易数据
首先看执行层,这主要面向用户端,也就是各类Layer2的Rollup应用,如Arbitrum和Optimism等,核心职能是将用户的交易快速打包处理。这一层比较好理解,也是链上应用的首要功能。但是,关于各类Rollup方案牺牲去中心化以追求性能的质疑从未间断。在极端环境下,模块化公链执行层高速率的另一面会不会是大节点联合作恶?而这一疑问,将由结算层解决。
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3.45%,为2007年11月以来最高:8月29日消息,美国2年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3.45%,为2007年11月以来最高。(财联社)[2022/8/29 12:55:20]
结算层主要负责验证交易信息的安全性,也称共识层。比特币和以太坊的运行速率广为大众所诟病,但这是POW共识机制下,全节点验证模式所带来的。因此,比特币和以太坊被公认为是全网最安全的公链。时下多条TVL排名前列的高性能公链,均是部分舍弃去中心化以求得性能上的突破。
在模块化公链的设计中,执行层的打包后的交易数据,均提交给以太坊结算层成千上万个节点共同处理和验证,而防欺诈证明技术将在其中发挥作用,这本身就能较大弱化部分节点作恶风险,对冲Rollup端涉嫌中心化的隐患。当然,Rollup自身也在技术端不断迭代,以进一步拥抱去中心化。
然而,随着交易数据的激增,全节点验证模式下的以太坊,一定会更加拥堵,这会进一步透支用户的耐心。对此,模块化公链给出的思路是,按照重要性对验证数据进行优先级排序,越重要的数据优先级越高,可以更早地被更多的节点验证。单个用户之间小额点对点转账数据,则无需劳师动众让多数节点参与处理。这样,就能极大地减缓以太坊的链上负荷,提高运行速率。
报告:2022年是数字资产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熊市:7月5日消息,Glassnode发布报告称,许多链上和市场的表现指标已经达到了历史上和统计学上的显著低点。对于目前的比特币熊市状况,报告指出,比特币价格已经跌至历史前高的73.3%,这与以往熊市低点的上限相吻合。从顶部到底部的持续时间在227天到435天之间,取决于熊市开始的位置。低于200日均线的偏差非常大,只有2%的交易日比现在表现得更糟糕。在统计的基础上,市场已经实现了历史上最大的月度跌幅。这得到了卖出行为的支持,这种行为锁定了荒谬得相对损失,这些损失是如此之大,以至于只有3.5%的历史交易日出现过更大的资本外流。亏损与盈利的转移量之间的比率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是深受困扰的投资者的代名词。
对于以太坊市场现状,报告指出,以太坊从其历史最高的峰值回撤的幅度为-79.5%,将此次抛售置于之前熊市底部的上限内。比特币的主导地位控制着资本流动的方向,从历史上看,这预示着以太坊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会继续表现不佳。每字节捕获的以太坊价值表明资本效率正在恶化,并存在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50% 的可能。更早的恢复将表明以太坊网络的价值捕获机制得到改善。在过去的6个月里,发生了以太坊历史上最大的两次有统计的资本破坏事件,合计276亿美元的实现市值发生了净流出。ETH和ETH 2.0的MVRV都出现了大幅缩水,表明ETH的平均持有者正持有大量未实现的损失。以太坊交易盈利能力继续徘徊在2019年1月的最后水平,投资者在每笔交易中实现的平均损失为-16%。
报告总结到,鉴于当前熊市的广泛持续时间和规模,可以合理地认为2022年是数字资产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熊市。[2022/7/5 1:51:16]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下半年以太坊共识机制从POW转入POS,为此创造了条件。可以说,结算层对于交易数据的结构化、差异化、次序化、分类化处理,是模块化区块链的灵魂。
最后来看数据可用层,这是Rollup数据的存储层,用来存储最原始的交易数据。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备胎,因为他的功能非常单一,只有存储,不执行任何智能合约协议,完全不涉及计算。他的核心职能,就是保证交易数据正确可用,为防欺诈证明提供资料,或者在遭遇网络攻击的情况下凭借原始数据帮助用户追溯资产、降低损失。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如果将数据存储在L1层会非常昂贵,单辟出一条仅供存储的链,或许是高性价比的选择。所以,数据可用层是整个公链系统的补充,可为信息安全提供双重保险。
部分玩家发起探索,期待设想最终落成
模块化公链之所以在最近走热,主要是被Celestia等一系列相关项目带火的。
2月7日,Cosmos官方宣称,其模块化区块链网络Celestia第一个公共测试网将于2022年第二季度推出,并将于年底上线主网。但是Celestia并未发布通证,也没有公布经济模型。与Celestia技术逻辑相似的Avail,则是由Polygon于去年6月底推出。二者之间的共性是从技术上,扮演着一个单独的数据可用层或共识层的角色,以辅助整个系统的运转。最关键的是,Celestia和Avail是可插入的,并且内存占用空间很小,功能仅限于交易排序,但是这也为整个系统的模块化提供了灵活性。有趣的是,Avail去年推出的同期,就被Celestia指责抄袭。
另外,已在行业消沉多年的公链项目IOTA,也开始积极尝试转型模块化。在去年底,IOTA开发了新链Assembly。Assembly具备可扩展性,可以不断部署新的合约链,并与EVM兼容。有分析认为,Assembly可以看成Layer1.5,这是一个智能合约架构层,在Assembly上搭建的各个智能合约链才是真正的Layer2。
不容忽视的是,从今年开始,以太坊社区停止使用“Eth1”与“Eth2”,转而使用“执行层”与“共识层”描述即将到来的以太坊升级。这一称谓上的变化,似乎也在无意中为模块化公链打call,至少这两大事件在被外界关注的时间上大致重合,也暗含着一种巧合。
须知,这一改变,也伴随着以太坊转POS共识机制的临近,且技术性能很可能会英因此下降。具体的技术逻辑,我们在《ETH2.0改头换面,六月份升级影响几何?》已经进行过详解,欢迎点击查看。此时模块化公链设想的走红,暗示和所指愈发清晰。
尽管目前已有一部分实力尚可的玩家,在公链模块化上做出了尝试,但是能否成功落地应用,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尽管这些公链都是高性能公链,与以太坊的技术逻辑和机制设计有所不同,甚至受其交易量和节点数所限,至今也没有架设Layer2的必要,但毋庸置疑的是行业在发展,用户在增长,更灵活的模块化公链,或许更能适应未来多链时代的需求,这也是未雨绸缪之举。
总结来看,模块化公链的核心思路,就是在Layer2的基础上,按照功能将网络结构分为交易打包、节点验证和数据存储三层,并且自动识别交易数据的属性,以差别化地调用节点的力量,完成高效率、去中心化的运转,并在这种理想的良性循环体系下增加节点数量,实现整个链上系统的扩容。
可以说,设想很美好、逻辑很缜密,但是技术上的实现难度依然很大。所以,能否真的落地目前无法判断。但是,在“不可能三角”这个痛点中,似乎没有完美的解决方案,模块化公链的设想却展现出了一种在三点之间求得平衡的务实精神,这一点值得肯定。
无论成功与否,模块化公链也是一种推动行业向纵深发展的祈盼,用户也期待看到相关的技术和方案实现真正的突破。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