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直接调节的是政策利率,由此间接影响而非直接决定市场利率。应避免把LPR的上调或下调说成是“央行上调或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或简单说成是央行加息或降息。
每当“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或“市场报价利率”出现调整时,经常被人笼统的说成是央行在加息或降息。比如,很多媒体或专家说:“2022年1月17日,央行将1年期MLF利率下调10个基点,从2020年4月以来的2.95%,下调为2.85%”;“2022年1月20日,央行下调LPR利率,将一年期LPR下调10bp至3.7%,五年期LPR下调5bp至4.6%”;在2022年3月、4月MLF利率和LPR维持不变则后均出现“央行降息预期落空”的说法;5月MLF利率和1年期LPR继续维持不变,但5年期以上LPR由4.60%下调至4.45%,随之出现“央行终于降息了”的说法。
王永利:数字货币的选择 只能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近日,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货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为交换服务的,发挥着交换媒介的作用,货币的核心功能就是价值尺度。要发挥货币价值尺度的功能就需要货币币值基本稳定,要做到货币币值基本稳定,理论上就必须让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和这个国家主权范围内法律可以保护、可交易社会财富的价值规模对应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全球没有达到一体化治理之前,数字货币的选择,只能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是央行数字货币。
他还指出,数字金融更需要严格监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金融科技公司和金融经办机构一定要分离,金融经办机构必须是持牌的。(新华社)[2021/1/19 16:31:09]
这种把MLF和LPR利率调整都说成是央行调整基准利率并不准确,忽视了央行政策利率与市场基准利率的不同。二者尽管存在密切相关性,但管理上是不同的。
现场 | 王永利:法定数字货币只能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运行的智能化:金色财经现场报道,在2019网易未来大会“原点·共生”分论坛区块链+实体经济论坛上,中国银行前副行长王永利发言表示:区块链发展要跳出“比特币区块链”范式,挖矿造币封闭式的区块链难以解决现实问题,比特币等网络虚拟币或Token以及“稳定币”。只能是网络社区币或商圈币,必须在设定的范围内使用,不能留出商圈自由流通,必须受到严格监管。
区块链扔处在初创期,探索期。还存在“去中心、高效能、安全性”不可兼得的三角困局,比特币只是区块链的一种实现方式,而不是唯一范式。区块链可以有公有链、私有链、加盟链等不同方式。央行更不能模仿比特币挖矿造币模式形成“法定数字货币”,法定数字货币只能是法定货币的数字化,运行的智能化[2019/11/23]
央行政策利率
声音 | 王永利:中央的重视将推动中国区块链研究和应用掀起高潮:10月25日,新华社发布《:加快推动区块链产业创新发展》的主题文章。中国银行原副行长王永利称,这说明中央对区块链高度重视,要求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实际上是要抢占区块链技术与应用上的先机,奠定全球领先地位,将推动中国区块链研究和应用掀起一个高潮!当然,区块链技术本身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其定义并不清晰,还存在“去中心、安全性、高效能”难以兼得等难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不能盲目跟风投资,还需要保持理性、尊重科学、把握本质、注重实用。[2019/10/25]
央行政策利率,是指央行为体现货币政策导向与调节力度,直接确定的银行存款、贷款基准利率,或者通过央行面向金融机构投放或回笼流动性的规模实现政策利率目标,进一步影响到金融机构同业拆借和存贷款利率变化所运用的利率工具和利率水平。
声音 | 王永利:法定数字货币可以探讨 但必须非常审慎小心:近日,中国银行前副行长、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王永利表示,法定数字货币可以探讨,但必须非常审慎小心,任何新的设计,必须与现有法定货币体系在运行效率、运行成本、可能的风险等方面进行认真对比分析,没有把握不可盲目推进。从目前关于法定数字货币的设想看,即使是仅仅替代现金,其实际价值到底如何,能否比现有体系更优越,尚无令人信服的结论。[2019/7/30]
央行用于调节金融机构流动性的政策工具有很多,包括央行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相应冻结或释放存款性机构长期资金,间接影响市场利率;央行对金融机构定向发行或偿还央行票据,相应收缩或增加购买方流动性,一定程度上影响市场利率;央行通过定向再贷款规模或利率调整对贷款投放机构的流动性以及资金成本进行调节;通过隔夜或短期的拆借或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投放或回笼流动性;通过中期借贷便利为短期利率调控目标,并由此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同业拆借以及存贷款等市场利率水平。
其中,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进行中期流动性调节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一般每月的15日进行。中期借贷便利采取质押方式发放,金融机构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中期借贷便利的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通过调节向金融机构中期融资的规模和成本来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和利率市场预期产生影响,这成为目前最具政策利率导向的政策工具。
市场基准利率
央行确定了政策利率后,并不应直接确定金融机构同业拆借或存贷款的实际市场利率水平,而应该支持利率市场化发展。但利率市场化发展依然需要形成供各金融机构作为参考的市场基准利率。
比如,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曾经是运用最广的货币基准利率。但因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爆发多起报价操纵案,严重削弱了LIBOR的市场公信力,2017年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宣布,2021年底后将不再强制要求报价行报出LIBOR,即LIBOR到2021年底将退出市场,为此,国际社会又在积极探索建设新的市场基准利率。
在中国,经过多年来持续培育,目前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等基本上都已培育了各自的指标性利率。存款类金融机构间的债券回购利率、国债收益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等在相应金融市场中都发挥了重要的基准利率作用。
其中,LPR成为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基准利率,在我国已经具有比较强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市场认可度。
LPR首发于2014年。201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决定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改革后的LPR由18家报价行以最优质客户贷款为对象,按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的方式报价。目前,LPR包括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品种,每月20日9点前,由各报价行以0.05个百分点为步长,向全国银行间同业交易中心提交报价,交易中心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进行算术平均,并向0.05%的整数倍就近取整计算得出LPR,于当日9点30分发布,有效期至下一次LPR发布前。为加强市场预期管理,促进LPR发布时间与金融市场运行时间更好衔接,自2022年1月20日起将LPR发布时间由上午9:30调整为9:15。央行要求金融机构以此作为贷款定价的基准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点生成并可自行调整。
由此可见,LPR并不是由央行直接确定的,而是由报价行根据MLF的利率水平自主决定的;尽管央行调整MLF的利率可以对LPR产生影响,但LPR与MLF的利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伴随贷款风险的变化发生变化;LPR只是银行面向最优质客户信用贷款的市场基准利率,LPR下调,并不代表所有客户的贷款利率都会同比例下调,高风险客户的贷款利率甚至可能不降反升;LPR不下调,也不代表其他贷款的利率就不能下调,甚至抵押充足的特殊贷款的利率还可能低于同期限LPR。
在不断完善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以及国债收益率基准的基础上,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也有条件相应加快。
综上,在推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还需要明确“央行政策利率”与“市场基础利率”的不同。央行直接调节的是政策利率,由此间接影响而非直接决定市场利率。应避免把LPR的上调或下调说成是“央行上调或下调贷款基准利率”,或简单说成是央行加息或降息。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