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有司机师傅透露,类似电商平台“炸店”,网约车也存在“打针”现象:一些司机会假冒乘客发出特惠订单,把出发点选在上海外滩等交通繁忙、停车不便的地区,等司机快要抵达以后,再把订单取消。虽然取消订单“乘客”全责,但这足以让那些勾选特惠订单的司机心生顾虑。
“兄弟们,现在不开特惠没单,一开特惠全是特惠单,是不是这样呀?”
吃午饭的时候,刘全在路况群里抛出了自己的疑问。平日里全员潜水的微信群,被他一句话炸出来了不少人。“耗着,多跑几个平台。”有人秒回了他。从那个人的微信头像上来看,那是一位中年男性,头戴墨镜、双手插兜。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又有五六位司机加入了对话。
这是一位滴滴司机将笔者拉入群聊后,半个月来最热闹的一次。
“打死不开特惠,”一位司机说,“大家都不开就没特惠了。”很快,另一位微信头像是吴彦祖的群友接过了话茬:“大家要是都不开的话,也不会出现现在的情况。”那人随后又补了几句,“现在的特惠价格,车子烧凉水也不想开。”“我开电车,都不愿意开特惠。”
在刘全看来,网约车司机都不开特惠订单似乎并不现实。他在群里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关键是没有这么合心呢。”过了一阵子,有人附和了一句,“你不开特惠就好了,开特惠还不如在家睡觉。”
和其他人相比,一位头像里写着“天道酬勤,厚德载物”的车友情绪最平静。他劝众人道,你要是开特惠,你就一直开着,属于“薄利多销”;你要是不开特惠,就可以接到特快的订单,不过你要是想接特快就不要勾选特惠了。“反正你自己喜欢哪个模式就干哪个嘛,无所谓的。”
微信群聊截图
对特惠快车的抵触和抱怨,只是今年来司机情绪的一个缩影。今年年初以来,滴滴调价等事件屡屡在司机群体之中引发热议,矛头甚至一度指向高德平台上三方网约车平台的“低价单”。
数据:DWF Labs将200万CRV转入币安:金色财经报道,据链上分析师余烬监测,20分钟前,DWF Labs将前些时间从Curve创始人处OTC购得的部分CRV转入币安:
DWF Labs在8月1日花费500万U从Curve创始人处OTC购得1250万CRV,价格为0.4美元;
20分钟前,DWF Labs将200万CRV(100万美元)转入币安。[2023/8/19 18:10:16]
观察者网在最近的一次测试中发现,特惠快车的价格比滴滴特快和出租车价格便宜了超过40%。在上海某段大约23.3公里的行程中,特惠快车每公里约为2.4元,中小网约车约为2.7元,出租车约为4.1元。
滴滴“确实便宜”,但滴滴未必就是“赢家”。
7月9日,滴滴公布2023年第一季度未经审计的财务业绩。报告期内,滴滴营收达人民币427亿元,其中一季度中国出行业务收入为390亿元——仍然略低于2021年同期的水平。在滴滴下架的一年半时间里,网约车形势也发生了变化:高德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小平台试图从滴滴手中切走蛋糕……
调价,其实也是滴滴面对行业竞争的市场行为。
滴滴2023年一季度业绩截图
但网约车司机似乎顾不了这么多:困境远远不止于“捉内鬼”,查证到底是谁偷偷接了特惠单,导致订单流向客单价低很多的特惠快车;困境也不止于聚合平台上三方平台的低价竞争,最终殃及池鱼。在网约车乘客总量的减速时代,平台抽成乃至租车费用,都在成为行业走势掉在每个人头上的“灰”。
消失的乘客和不断涌入市场的司机,让滴滴和一众网约车平台跌入“内卷时代”。
网约车谁最便宜?上海、温州两地实测
网约车司机的纠结和抱怨,并非空穴来风。
在上海某下午时段的一段固定行程中,出租车打表预估价大概是96元。不同的网约车平台报价不一,从56元到70元不等。
韩国金委会拟于本月提交有关证券型代币制度化的《电子证券法》和《资本市场法》修正案:7月13日消息,韩国金融委员会计划在本月向议会提交有关证券型代币制度化的《电子证券法》和《资本市场法》修正案,该法案预计将反映韩国金融委员会在2月份发布的证券型代币发行和流通规则体系整顿方案,包括修订资本市场法和电子证券法,允许发行证券型代币,并设立与发行和流通相关的账户管理机构和场外交易中介业务。[2023/7/13 10:52:04]
不同平台页面对比
价格“内卷”不仅发生在上海。例如在浙江温州某28分钟的行程中,一众网约车平台预报的一口价,集中在25-29元左右。相比之下,滴滴特快的一口价是34元,快车的预估价是32元,特惠快车的一口价约为20元。特惠快车依然是几乎所有出行方式中报价最低的。
不同平台页面对比
可以说,滴滴现在“真的很便宜”。
但低价漩涡背后的现实是,滴滴客单价比“起步价”高不了多少。
今年一季度,滴滴核心平台交易订单量达到28.75亿笔,同比增长15.6%。其中,中国移动业务的交易量达到23.25亿笔,同比增长14.4%。报告期内,滴滴核心平台总交易价值(GTV)达人民币727亿元,同比增长24.1%。其中,中国移动业务GTV达5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6%。这意味着,一季度滴滴每笔订单的平均金额约为25元。
今年2月,中金公司曾发布研究报告,根据滴滴招股书披露数据,测算2021年滴滴中国网约车业务客单价约为23元。虽然对于专车等高价值消费的比例在提升,但是整体网约车的单量增长主要来自于下沉市场,可以假设,到2025年ASP依然维持在23元左右。客单价略有提升,但至今没有本质性的变化。
外媒:FTX巴哈马公司仅在9个月内就在酒店、食品和旅游方面花费近4000万美元:1月9日消息,据Insider援引破产法庭文件披露,FTX的巴哈马公司仅在9个月内就在酒店、食品和旅游方面花费近4000万美元。其中超过1500万美元用于豪华酒店和住宿,580万美元用于度假胜地奥尔巴尼酒店(SBF和其他FTX、Alameda员工居住的豪华公寓大楼),约360万美元用于四星级酒店君悦酒店,还有80万美元花在五星级的瑰丽度假村,近700万美元用于餐饮和娱乐,其中约一半用于餐饮服务,近400万美元用于航班,超过50万美元用于邮资和送货。此外,律师还指出,加密货币交易所的巴哈马公司FTX Digital Markets在此期间没有产生任何客户收入。
该公司还为巴哈马员工提供了“为所有员工提供的全套汽车和汽油,以及前往全球任何办公室的无限制、全额费用旅行”。另据技术跟踪网站Growjo的数据,在申请破产之前,FTX拥有大约1310名员工,这意味着在九个月内,每位员工平均花费近12,000美元在酒店上。[2023/1/9 11:02:26]
值得一提的是,中金研究部曾经拆解过网约车的客单价。其中大概20%的部分是平台实际抽成,司机的净流水为39%,司机付出的成本约为41%。
滴滴从“价格战”中获益了吗?恐怕未必。
看亏损,今年一季度,滴滴归属于股东的净亏损为11.6亿元,上年同期为162.76亿元,有所收窄;看营收,滴滴2023年第一季度营收为427.1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9.1%,其中中国出行营收为390.4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7%——但是如果剔除疫情带来的低基数影响,滴滴表现未必就好。
文件显示,2021年一季度,滴滴中国出行业务营收392.35亿元,轻微高于现在的表现。
有关网站截图
“以价换量”时代,最明显的矛盾不在财报之上,而在网约车司机身上。
安全机构:Mango遭受潜在1亿美元的攻击:10月12日消息,区块链安全机构OtterSec发推称,基于Solana的去中心化金融平台Mango遭受潜在1亿美元的攻击,OtterSec表示,攻击者能够操纵他们的Mango抵押品,他们暂时提高了抵押品价值,然后从Mango财库中获得了大量贷款。
Mango表示,在情况更清楚之前,敦促用户不要向Mango存款。[2022/10/12 10:31:38]
网约车行业本身平均客单价并不高,伴随着下沉市场的开发、用户收入面临阻力,乘客其实也想要便宜。结果平台内部,订单不可避免地流向更低价的“特惠订单”;平台之间,从低价到高价的排序,让中小平台和滴滴等大平台的网约车竞赛变成了拼刺刀,订单金额不可避免的一降再降。
供给饱和,司机收入低,反过来又促使了“某些业务网约车司机不开空调”等现象的发生。
网约车乱象背后,拆解司机的现实困境
网约车司机情绪大,这个问题年初就出现了。
今年2月,上海地区进入到滴滴调价的范围。在互联网上,消息一度引发网友猜测:滴滴一边维持或者提高起步价,一边下调里程费时长费,同时细化远途费,这是想要兼顾司机与乘客,争取市场份额。在观察者网实际走访中,一些滴滴师傅表示,考虑到里程等费用的下调,自己到手的钱实际上变少了。
社交媒体截图
绕不过去的一点:租车、租房和运营成本,它们可能并不会下降。
2月24日晚间,观察者网以司机身份,随机致电上海某网约车租赁公司。接线人员表示,报价确实比年前要贵点,月租7200元的车,年前6000多就租出去了。“现在市场都缺车。过完年了过来找工作的人也比较多,现在市场行情都比以前贵的。”
据该人士彼时介绍,纯电车押金是8000元;续航500公里左右,次新一点的,比如几个月或者一年的车,基本上在7000-7500元之间。混动车月付一般是5000-5500元,纯油车基本上是5000-5800元——油车和混动车押金都是5000元。具体价格还跟车型有关。
律师称马斯克以战争风险为由放慢Twitter交易速度:金色财经报道,Twitter公司的律师正在利用埃隆·马斯克的短信,试图说服特拉华州的一名法官,马斯克想要放弃440亿美元的公司收购交易,是因为他自身的悔意,而不是对Twitter的垃圾邮件或僵尸账户的担忧。
Twitter公司的律师Bill Savitt在周二的法庭听证会上,将马斯克与一位银行家之间的短信作为证据。在5月8日的短信中,马斯克要求该银行家放慢交易进程,直到俄罗斯总统普京发表关于乌克兰的演讲之后。马斯克写道:“如果我们正在进入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购买Twitter就没有意义了。”
马斯克要求推迟定于10月17日举行的审判,因为一名举报人指控Twitter在垃圾邮件和僵尸账户方面误导了投资者。法官预计将在本周晚些时候对此事做出裁决。(彭博社)[2022/9/7 13:13:39]
许朋是河南人,家里有两个小孩,女儿读小学,儿子念高中,他租车跑网约车。“来上海干网约车的人太多了。”他表示,市场已经饱和了,挣不到什么钱。”许朋粗略估算了一下,在滴滴平台抽成以后,他每个月到手能拿两万块左右。但算上成本,他真正可支配的收入远远低于这个数。
“租车公司要抽走六七千,电费是两千块左右,这就九千了,对吧?在上海,你吃饭喽,还有电话费喽,这得有2000块钱吧?”许朋算了一下,“你一个月也就挣六七千块钱。你要租个房子吧?这还要千把块钱。我住在奉贤,外环以内千把块钱肯定租不到的。”
许朋展示某段16公里行程的收获,乘客支付了61.43元
如今“不开特惠没单”、“车子烧凉水也不想开特惠单”的抱怨,司机们骂滴滴、骂高德,不过是情绪的又一次爆发。
但在生计面前,身体依然诚实。
“没有司机去干,这个东西就是做雷锋,你知道吗?”,7月11日晚间,谈及特惠快车,一位滴滴特快司机对观察者网表示,“你试试看,你根本就叫不到车。”当晚下车后,观察者网使用了特惠快车,几乎瞬间被接单。接单师傅表示,虽然很多人主观上不愿意接特惠单,但考虑到行程顺路、口碑值状况等等,无人接单,不至于的。
一些司机对特惠订单的做法,显然已经超出了合理水平。
有司机师傅曾对观察者网透露,类似电商平台的“炸店”行为,网约车也存在“打针”的现象:一些司机会假冒乘客发出特惠订单,把出发点选在上海外滩等交通繁忙、停车不便的地区,等司机快要抵达以后,再把订单取消。虽然取消订单“乘客”全责,但这足以让那些勾选特惠订单的司机心生顾虑。
供需错配的网约车,需要一个机会
每次滴滴调价的时候,浏览短视频社交平台,难免有司机将问题归咎于高德。
和滴滴不同,高德选择的是聚合模式,中小网约车的报价由低到高排列。高德提供的是一个入口,和滴滴肉搏拼刺刀的,还是入驻其中的中小网约车平台。“聚合打车”如今呈崛起态势。去年7月,交通运输部首次公开聚合打车平台相关数据,如今聚合打车平台订单量已经突破2亿单。
今年4月,交通运输部等五部分下发《关于切实做好网约车聚合平台规范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将网约车聚合平台定性为“匹配供需信息”平台;此后多地先后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或征求意见稿。例如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聚合服务经营行为的通知》,明确了聚合服务经营者及网约车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
越来越规范的管理,给了高德们很大的压力,但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件好事。
广州市人民政府网站截图
考虑到今年5月,全国网约车行业月度订单总量为7.35亿单,高德对滴滴并无份额的压力——但竞争压力正在别处显现。伴随着相关文件落地,聚合平台的身份和边界逐渐明朗。或许在未来,高德只是滴滴流量上的对手,在定价、服务和福利等方面,跟滴滴对垒的将是中小平台。
非对称作战,向来都是棘手的。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高德和中小平台就撬动了滴滴的护城河。
在网约车市场上,滴滴、高德和美团呈“三国杀”态势,大家各有长短。
滴滴是回不到一家独占市场九成份额的岁月,但市场龙头地位依旧。根据易观分析的数据,滴滴出行的市场份额从最高的90%下滑到70%~80%。在市场走向充分竞争的大趋势之下,滴滴依然保持着规模优势。滴滴的市场份额优势意味着更多的订单,更充足的供给。
订单越多司机就越多,这意味着更稳定、更高效的打车效率,这也是很多司机投奔滴滴的底气来源:在很多恶劣天气下,其他中小平台打车效率并不稳定,但滴滴的供给能力显然更胜一筹。这就是滴滴基于规模的成长飞轮,它将保持着持续的作用态势,驱动滴滴前进。
此外,滴滴正在加重自身的科技色彩。在今年4月的开放日上,滴滴方面表示,最新版的滴滴出行APP已可在上海、广州的指定区域内实现混合派单——起终点均在区域内的订单,用户能在滴滴APP上直接看到“自动驾驶”选项并叫车;滴滴自动驾驶首款量产车型计划,也将于2025年接入滴滴共享出行网络。
高德的优势,在于政策文件的出台,让聚合平台和三方网约车平台日益权责清晰,“靴子落地”。此外,掌握着地图服务这样的“基建设施”,导航等场景入口不断为高德带来流量优势。据阿里财报,2022年6月,高德日均活跃用户已经超过1.2亿。不过在网约车业务上,无论是体量还是影响力,高德和滴滴都有距离。
美团也是网约车赛道的玩家。据公开资料,2017年,美团首先在南京试运行打车业务,2018年正式登陆上海,随后推向全国。今年3月,美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兴发布内部文件,网约车业务调整转入美团平台。美团同时宣布,网约车业务放弃自营打车业务,全面转向聚合模式。
三家平台“三国杀”也好,两大巨头“分庭抗礼”也罢,网约车的战事依然只是进行时。
面对激烈的竞争,包括滴滴在内,可能所有人的降价都是无奈的。
对网约车和司机而言,或许真正的压力从来都不来自“对手”。
市场才是背后的那双手。
最高端的商战,往往受制于最朴素的经济学规律:供需关系。
一方面是“消失的乘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此前发布了《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约车用户规模达4.05亿,占网民整体的38.5%——这个数字较2021年12月减少4754万。
《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图
另外一方面,是一股脑儿冲进网约车市场的司机。
据交通运输部微信公众号昨日消息,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2023年6月30日,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579.0万本。虽然2022年年中,已经可以看到网约车用户规模在大幅下滑,但显然今年以来,网约车司机的供给数量依然在增长。
制图工具Wind
自从2022年开始,就有十多个城市发布预警:网约车需求已接近饱和,建议谨慎考虑加入这一行。2022年底,深圳探索建立相关机制:网约车日均订单量变化幅度低于10%、单车日均订单量低于11单、巡游车里程利用率低于60%,满足3个条件中的2个就会触发预警,可供参考的措施包括暂停网约车运输证和平台经营许可证办理服务。
可能这才是最大的无奈,在供需错配面前,从来都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
但现在并不是“躺平”“摆烂”的时候。司机和乘客,始终都值得被信任,平台也应该努力做得更好。
而网约车行业生态的根本改善,恐怕还要寄希望于经济复苏。
据新华社报道,6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围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做强做优实体经济、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等四个方面,研究提出了一批政策措施。业内人士指出,伴随着提振经济的一揽子政策的全面出台和效应显现,我国经济发展动能将持续增强、结构将持续向优、态势将持续向好。
发展是解决困难的最好办法,只有企业和劳动者的收入共同提升,才能帮助消费市场走出“内卷”。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