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再也不用为每个月省提现手续费折腾了!”王谢高兴地表示。
上海人王谢家里有两套房,其中一套贷款,另一套房出租,而每个月如何将租客给自己的租金提现到银行卡里还房贷曾经是让他头疼的问题。他曾经也想过让租客直接转账到银行卡,但发现不太可行,“银行卡号太难记,一到日期租客还是直接微信转给我。”他说自己也不好强求。
按照微信支付0.1%的提现费率,虽然提现的收费绝对值不高,但是王谢心里还是觉得不舒服,为此他也是费尽了心思,通过各种办法来获得免费提现的额度,不过大部分时候也只能每周兑换100块钱额度。
不过随着微信支付的一个小动作,他的这个烦恼消失了。
近日微信官方的“微信支付有优惠”小程序上线了1000元、2000元微信提现免费券,和100元的额度一样,单个用户每7天可以兑换一次,兑换完成后30天内可用。
三亚启动入境游客微信支付、数字人民币、银联境外钱包移动支付便利化试点:金色财经报道,据三亚发布官方公众号消息,自12月3日起,境外游客到海南旅游消费,无需开办本地银行卡即可完成支付账户充值,银行为境外游客量身定制了多种移动支付便利化解决方案,实现了微信支付、数字人民币、银联境外钱包等多种移动支付模式的综合应用,境外游客可任意选择其中一种或多种支付方式进行注册使用。[2021/12/5 12:52:38]
简单计算一下,如果用户金币数量足够的话,那么每个月可以兑换超过1.2万元人民币的体现额度,相当于省去了12块钱的体现费用。
所以在社交媒体上,很多网友开心地表示,“省了一顿早餐钱”。
01微信支付亏不亏?
省钱当然让用户们很高兴,那么是否意味着微信支付就吃亏了呢?
按照第三方支付行业的人士何勇的看法,微信支付完全不亏,甚至更有赚头。
他认为,微信支付的此举首先是为了促活。按照“微信支付有优惠”小程序的玩法,所有免费的额度都需要金币兑换,其中100元额度需要1个金币,而1000元和2000元额度,需要10金币、20金币兑换。
中国央行:数字人民币将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并存:中国央行:数字人民币将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并存。(新浪)[2021/3/25 19:18:10]
而按照规则,所有的金币“需要使用微信支付在商户处消费且单次消费金额满1元以上。”
更加关键的是,金币的获取并不是无限的,实际上用户每周最多能获取15枚金币,也就是说用户如果从0开始累计实际上每周最多可以兑换1500元,每月最多可以兑换6000元的额度。
而为了兑换15个金币,用户每周需要支付至少26次,平均下来相当于每天使用3.7次。“相当于微信支付以每个月6元钱的手续费,撬动了用户104次使用微信消费。这是一笔相当划算的买卖。”何勇表示。
微信支付的活跃度提升之后,微信支付就可以从商家那里赚到更多的手续费。
据了解,目前微信支付针对盈利性场景的优惠费率多数为0.2%~0.38%,刨除银行收取的0.1的成本,微信支付还能获得0.1%-0.28%的收益。
按照微信和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课题组联合发布《2020微信县域乡村数字经济报告》,全国县域及乡村用户,每月通过微信支付的平均支出达到了2650元。
上海交大胡捷:数字人民币是法定货币,与微信支付宝不在一个维度上: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实践教授胡捷表示,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微信和支付宝是第三方支付工具,两者不在一个维度上。胡捷认为,央行数字货币会替代一部分现金,但不会完全替代纸币,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对于纸币还有需求,并且纸币具有匿名性等特点。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数字货币、人民币纸币和硬币将长期并存。(新浪区块链)[2021/3/22 19:06:39]
假设这些支付全部付给了商家,按照这一数据每位用户每个月至少给微信贡献了2.6元-7.4元的收入。
而何勇认为,考虑到微信支付城市用户平均支出金额会更高,微信支付的收益也会进一步提升。
02微信为什么总和“三瓜两枣”过不去?
多年来,围绕着手续费的问题,微信支付和商家、用户之间的“冲突”已经发生过多次。
在2016年3月份之前,微信支付对于用户提现并不收取手续费。不过在当年2月16日,微信支付团队发布公告,宣布从3月1日起,每位用户除了终身累计1000元免费提现额度,将对微信个人用户的零钱提至银行卡功能收取0.1%的手续费。
动态 | 腾讯回应:微信支付并未为相关虚拟币提供交易支持:金色财经就“支付宝和腾讯下架OTC支付通道”一事采访了腾讯官方工作人员,腾讯官方回应称:微信支付并未为相关虚拟币提供交易支持。针对截图中显示的微信支付图标,为平台方自主行为,腾讯正发函沟通其进行下架处理。腾讯一直以来对各种ICO乱象保持高度警惕。2017年央行等7部委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腾讯公司认真学习落实相关文件规定,积极开展专项行动加强信息渠道管理。
此外,在支付渠道上,针对违规行为:
1、限制平台收款帐号的收款功能,禁止其使用微信支付进行虚拟币交易收款;
2、限制个人卖家帐号的收款额度,仅满足日常社交业务使用,限制虚拟币相关交易收款。目前已完成所有使用商户号进行虚拟币交易的清理。
3、对日常交易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对命中的交易进行风险严重程度评估,或将采取直接拦截。[2019/1/25]
当时微信的理由是,收费并不是微信支付赚钱,而是用于支付银行手续费,而且微信需要支付给银行的手续费高于0.1%。
此举当时也引起了众多用户的不满,为了安抚用户,微信支付方面“画饼”表示,“积极与银行方面密切沟通,争取早日实现转账、提现交易完全免费。”
动态 | 国内首次出现要求微信支付赎金的勒索病:来自“火绒安全实验室”的消息显示,接到若干用户求助,遭遇勒索病攻击。火绒安全团队分析确认,该病为新型勒索病,入侵电脑运行后,会加密用户文件,但不收取比特币,而是要求受害者扫描弹出的微信二维码支付110元赎金,获得解密钥匙,这也是国内首次出现要求微信支付赎金的勒索病。[2018/12/2]
不过后来微信支付在手续费的收取上变本加厉。
2017年底开始,微信对信用卡还款收费。对每位用户每个自然月累计还款额超出5000元的部分按0.1%进行收费。
2018年8月,收费范围扩大到对每一笔还款按还款金额的0.1%进行收费。
2019年7月又因为可能牵扯到手续费的问题,微信支付和一些服务商发生了冲突。当时微信向服务商们发布了一份《关于加强相关支付功能风控的通知》,切断商户通过服务商提供的非原生微信支付接口间接连接微信的方式,改让商户直接连接微信,除了不满“断间联”,当时还有“微信支付正在酝酿涨价”的担心。
最近一次就是在今年6月底,西北大学等多家高校发布公告称,因腾讯公司微信支付将于7月1日起对校园场景用户进行精细化管理,除收学费外,其它收费均会受到限制并收取0.6%的手续费。所以暂停使用微信支付,不过云闪付、支付宝等渠道正常使用。
由于舆情汹涌,微信支付最终表示调整策略,对于涉及到学校主体经营的生活服务场景采取保持零费率的优惠政策,对校园盈利场景费率调整费率为0.2%。
对于年营收超过5000亿元的腾讯而言,为什么多年来一直和手续费过不去呢?
何勇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于腾讯而言这笔钱已经不是“仨瓜俩枣”了。
根据博通咨询报告2022年网络支付、条码支付产业链利润规模分别为1170亿元、2035.5亿元,而这个两个市场里微信都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另外还有一些侧面证据也证明了手续费市场的收入量级——腾讯2022年中报数据显示,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微信支付在支付服务手续费方面已累计“让利约30亿”。微信近期回应高校的解释中也提到,自2015年进入校园以来承担的通道成本超过10亿元。
有人认为,在近年来游戏、广告等各条线业务承压的情况下,腾讯开始对于更多业务加强盈利性考核,所以微信对于手续费也越来越上心。
但归根结底,坐拥超高的市场份额是微信支付敢于在支付宝等竞争对手没有涨价的情况下敢于率先行动的底气。
03压力给到支付宝?
如果是经常同时使用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用户就会发现,这两个平台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支付宝三天两头就有摇红包、扫码得红包等活动,而微信支付非常高冷,很少展开大规模营销活动,很难薅羊毛。
但尽管如此,依靠着微信支付超过10亿的活跃用户,微信支付依然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微信支付的市场份额约为50%,而支付宝为38%。特别是在线下条码市场,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有率和支付宝常年维持8:2的市场份额比例。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竞争支付宝不得不用更多的优惠来激发用户的活跃度,所以在各项政策上,支付宝往往更加优惠。
比如在提现手续费上,微信支付的起征点是1000元,支付宝则是2万元。此外相比微信此前每次仅有100元提现额度的抠抠搜搜,支付宝有很多方法可以免掉这笔费用,比如将资金存入余利宝再提现到银行卡,或者用支付宝的蚂蚁会员积分兑换免费额度。
而微信支付此次推出更大额度的提现免费券,用来提升用户的活跃度,也是对支付宝竞争优势的某种削弱。
毕竟在加强与阿里集团的隔离之后,支付宝在流量获取上失去了重要的依托。
今日蚂蚁集团被重罚71.23亿元的新闻在互联网刷屏,很多人都关注到了当中的一句话,“要求蚂蚁集团关停违规开展的‘相互宝’业务”。
蚂蚁集团前副总裁尹铭提到,从开始到关停相互宝也没有实现盈利,从未赚过一分钱,甚至最后还赔了50亿元。
不过尹铭的话可能只说了一半,相互宝的另外一面是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支付宝获取流量的工具。2018年10月“相互保”诞生,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其用户数就达到了1亿人,其带来的流量“喂食”了支付宝包括支付、保险等内的众多业务。
不过随着“相互宝”的叫停,支付宝再未出现过类似的现象级产品,支付宝的流量增长进入天花板,年活跃用户人数停留在9亿人左右。
从这个角度来说,面对微信支付的阳谋,支付宝需要用更大的力度、更多的money来应对挑战。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