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实现碳中和。地球温度在升高2度左右,人类可能就无法生存了。近1000年来地球的温度其实都很稳定的,但是从1900年开始,地球开始明显的升温,
图片来自互联网
这也正好是人类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100多年,这100多年温度提升了这么一大截,这一大节是多少呢,1度。整个地球5亿多年来,即使温度上下的变化,也不过22度左右。
图片来自互联网
人类能在短短的100多年就影响其中的1度,说明人类的影响真的是挺大的,但是具体到这1度真的会有很大的影响吗,其实到目前来看,也并没有。在白垩纪时期就曾出现过上升六七度的情况,大部分的物种其实也都能适应,所以关于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以前是存在争议的。1997年鉴定的《京都议定书》,某些国家鉴定了又退出,不去遵守,可能就是觉得问题不大,并且还会影响本国的经济发展。2015年世界各国签订了《巴黎协定》,到现在全世界各国都宣布要实现碳中和,好像突然又达成了一致,并且要坚决的执行,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百垩纪时期上升的六七度是经过几百万年缓慢上升的,物种有足够的时间去慢慢适应,但是如果上升的速度太快肯定适应不了,目前来看,上升的这1度好像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再上升1.5度,就会达到一个非常危险的“临界值”。影响地球温度变化的因素很多,比较主要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北美的北方森林、大西洋环流、全球的珊瑚礁、北极的海冰、格陵兰冰盖、南极西部冰盖、东部冰盖、多年冻土层,其中除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还有一个特别重要就是这个“多年冻土层”。
某聪明钱地址用5.8枚ETH购买9200亿枚WFAI:金色财经报道,Lookonchain监测数据显示,某聪明钱地址用5.8枚ETH(1.1万美元)购买了9200亿枚WFAI,平均买入价格为0.00000001182美元。与此相关的3个地址用9枚ETH(1.7万美元)共购买了16.3万亿美元的LADYS,并在Gateio和Uniswap上以119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获利约117万美元。[2023/5/31 11:50:56]
这就像一个大的碳冰柜,里面被冻住的碳,大概是现在地球大气中碳含量的两倍,如果它开始融化,而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产生的温度骤变是来不及让任何生物去适应的。现在基本上达成共识,就是温度如果再提高2度,很可能就会到达这个临界值,而比较保险就是把它控制在1.5度之内。全世界碳中和的共同目标就是从现在开始,把地球升高的温度控制在1.5度以内,温度升高不行,温度降低其实也不行,在寒武季的时候温度比较合适,出现了一次物种的大爆发。但是到了二迭纪、三迭纪两次降温,又使得物种大灭绝,70%以上的陆地生物和96%的海洋生物全部消失,高也不行,低也不行,那咋办呢。人类面对大自然的时候都要保持敬畏之心,碳中合的中合,其实就是把人类自己产生的碳排放自己低消掉,还给大自然一个零就可以了。地球自身会产生一个动态平衡,保持几十万年不成问题,不用去担心了。当我面对全人类共同的问题时,其实是很容易达成共识的,所以那些所谓的争端、矛盾、博弈,在大自然面前又算得了啥,更何况是我们普通人,还有啥可计较的呢。
碳中和意味着什么。未来煤炭和石油都会被淘汰,电动车也会替换掉燃油车。中国每年进口石油需要2000多亿美元,仅次于进口芯片的3000多亿,要实现碳中合就需要用新能源替换传统的化石能源,全世界都一样。进口芯片花钱最多,但是没办法,技术水平达不到不花还能咋办呢。进口石油花得第二多,这是地理条件决定的,没有这个自然资源又能怪谁呢。但是石油进口不光是花钱的问题,还牵扯到安全,
数据:以太坊Layer2网络总锁仓量达105.8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金色财经报道,据L2BEAT数据显示,以太坊Layer2网络总锁仓量达105.8亿美元,过去7天涨幅为15.24%,创历史新高。其中,Arbitrum One网络总锁仓量为70.6亿美元,占比达66.75%;Optimism网络总锁仓量为21.7亿美元,占比20.52%。[2023/4/17 14:07:47]
石油进口
2020年我国石油进口一共是5.4亿吨,自己生产的是1.95亿吨,距离这个2亿吨的安全红线还差一天。其中的5亿多吨都是用在汽车上了,就是进口石油的总量基本刚够我国汽车的使用,而我国现在千人的汽车保有量还不到200,而日本是接近600,美国是超过800。就是说如果我国的汽车保有量翻一番,那进口石油的总量也要翻倍,进口石油的比例就会从70%上升到90%左右,那就太不安全了。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是靠海运,会高频率的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这几个节点,并且都是非常非常狭窄的地方,容易发生堵船的事件。另外还有能源运输当中的“卡脖子”的问题,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事,这里就不多说了,风险太高了。再说煤炭,我们倒是不缺煤,但是烧煤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有一个就是会产生“硫化物”。为了避免流化物排到大气中产生酸雨,需要提前进行一个脱硫的处理,我们所说的脱硫煤电价就是这个脱硫。脱硫到也不难,就是往废气里面加入水蒸气,让它提前反应,再排到大气里面,就是安全的了。但是加了水蒸气的废气就变得比较湿重,排出以后没有那么容易被风吹走,就会浮在地表,形成一层雾,它会包裹住汽车尾气,还有空气中的一些颗粒,慢慢的就会形成霾。所以说世界上本来没有雾霾,就是为了防止酸雨进行这个脱硫环节反而制造出了雾霾。所以说很多问题的解决方案,可能又是一个新的问题的开始,不过这个也不难处理,进行第二次加热再排除就可以了。另外,煤炭的碳排放量非常高,要实现碳中合的话,煤炭也是必须被淘汰的。当然,这里说煤炭和石油都淘汰并不是说完全就不用了,因为它们除了拿来烧,还有其他的用途,毕竟电在厉害也不可产一堆塑料出来。所以说2亿吨的这个红线还是很重要的,只是说将来可能我们不再需要进口,自己保证自己的这2亿吨就够用了。石油的运输也很麻烦,先要通过海运或者管道运到国内,在运到炼油厂进行加工,再运到全国各地,再给到终端消费者。煤炭也都差不多,很麻烦。
Polygon联创:解决区块重组问题的下一个版本将在3月左右发布:2月24日消息,Uniswap创始人Hayden Adams发推文称,Polygon需要公开采取行动来解决其重组问题,昨天157个区块重组(5分钟的历史)和12月120个区块重组是糟糕的,并且可能还会破坏桥和CEX等。也许是共识算法的改变?或者基于社会共识的硬分叉来削减验证者?
Polygon联合创始人Mihailo Bjelic对此回复称,你说得对,重组必须解决。但这次是由于一个正在修复的错误。我们正在探索用具有即时终结性的单个(基于Polygon Edge的)客户端替换Bor/Heimdall。
Polygon联合创始人Jaynti Kanani回复称,(解决重组问题)这分两部分进行。第一个已经在1月份进入主网(减少sprint大小),下一个版本将在3月左右,支持几秒钟内完成。昨天的重组是由于一个错误引起的,很快就会被修复。对于第二次更新,我们将很快发布。现在正在严格测试。
此前消息,昨日凌晨,Polygon出现一次“异常大”的区块重组,规模为157个区块,导致一些节点失去同步,且PolygonScan数据中断近两个小时。不过官方称区块生产从未停止。[2023/2/24 12:27:19]
图片来自互联网
而未来的主要能源就是用“电”,风电、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不光是取之不尽的清洁能源,而且运输还非常简单,可以通过特高压等电网线路直接输送到每一个人的家里,尤其是分布式光伏,自发自用,连运费都省了。碳中和是一次能源革命,光伏、储能、特高压我们中国都是遥遥领先的。另外还是汽车行业的一次洗牌重来,我们中国的车企也有很多的机会。另外还意味着更多的植树造林,我们的生活环境也会越来越好,并且还会带动西部的经济发展,让整个西部的越来越有钱,碳中和还意味着能源会从资源属性转变为制造业属性,这当然是我们中国的强项,我们可以自己制造出能源了,将来我们会摇身一变,变成一个能源输出大国。将来其他的国家需要能源,那就从我们中国来进口,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觉得挺好的。
Bitfinex支持以太坊合并升级:金色财经消息,加密货币交易平台Bitfinex宣布支持以太坊合并升级,目前的以太坊主网正计划从工作证明(Proof-of-Work)转变为POS共识机制,这种升级(合并)预计将在2022年第三或第四季度发生。
Bitifnex在这次升级发生时不会暂停任何交易活动。此外,ETH/USDT、ETH/BTC和ETH/EURT永续合约的交易将照常进行。[2022/8/10 12:15:12]
实现碳中和需要“躺平”。每个人也都需要“躺平”,躺平的反义词是什么?我觉得是积极向上、蓬勃发展,有一些可能不是自由意志,是被动的,只是此消彼长而已。碳中和是能源变革,新能源蓬勃发展,传统能源就会陆续“躺平”,碳中和还是生产方式和原材料的变革,比如说生产水泥,1600度高温燃烧产生的碳排放只占了40%,而石灰石等原材料的化学反应占了60%,就是说就算全部换成新能源,其实也不够,还需要深度脱碳,那么石灰石或者生产方式就需要“躺平”。碳中和可能也是食物的变革,当水产养殖、基因编辑、精准农业、植物工厂开始蓬勃发展的时候,可能传统的食品或者食品行业就需要“躺平”。也许我们还没讨论清楚某些行业的人躺平对不对,整个行业都已经躺平了。不过这个话题太大了,我也没资格说,不说了。
别人我没资格说,我就说自己,事业、家庭、健康、娱乐、物质、精神、时间其实也都是此消彼长的一个过程而已,也许有人可以全部都要,但是我的能力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几个,其它的就只能躺平。当我选择跳出“舒适区”在这里写写写,那我的“娱乐和自由”就只能躺平。当我只有能力给女儿买这种所谓的盗版玩具,那我和女儿的所谓“虚荣”也只能躺平。这些躺平都是自由意志,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排序,如果评价标准太单一,才会去区分对和错。我看最初讨论躺平好像就是因为有人说,200块钱一个月也可以过得开开心心,那这,难道不就是我们追求的财富自由吗,吃饱喝足、无忧无虑,这多高的境界,多让人羡慕。至于到底多少钱才算财富自由,那其实也只是自己内心的标准不同而已,有的人可能存了几十万,每个月拿到的收益都觉得是财富自由了。有的人可能想要几千万,有的人可能想要几十个亿,也都只是自己内心的标准不同而已。
NFT金融化协议Omni protocol遭攻击,是由NFT重入引起:7月10日消息,据BlockSec,去中心化NFT金融化协议Omni protocol遭到攻击。
攻击者利用ERC721的重入了清算函数。由于Omni protocol的清算逻辑存在问题,在清算后不正确地清空了攻击者债务,因此攻击者可以获利。[2022/7/10 2:03:47]
图片来自互联网
京东和淘宝要实现碳中和难度是不一样的。要实现碳中和,就要计算他们整体的一个能耗情况,包括公司有多少辆车,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公司有多少员工,用了哪些办公用品,包括食堂做饭用的是煤,还是天然气,还是用电,一共产生了多少碳排放,这些都是要计算在内的。在这个方面,我们暂且当他们在同一个数量级基本上差不多,但是到后面就不一样了,到底什么是公司呢,这栋楼是公司吗,其实不是的,我们换一个地址,公司还是这个公司;那里面的人和物品是公司吗,其实也不是,就算全部换掉,这个公司还可以是这个公司。
图片来自互联网
这样一个木头的小船,时间久了木板都坏了,
图片来自互联网
当我们一片一片全部更新一遍之后,新的这个船还是从前旧的那个船吗。每个人每天身上所有的细胞都在不停的新陈代谢,都在不断的更新,用不了多久,可能整个人都换了一遍,那今天的这个自己到底还是不是昨天的自己了,这又扯远了。
公司就是一个大家共同想象的一个共同体而已,主要是想说明这栋楼并不是公司的全部,还包括很多的,有大量的数据,有很多的机房,这些的能源消耗都是相当大的。尤其是马老板,最近几年在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那在这方面碳排放显然是会更高,所以碳中和的难度就会更大。而京东的自有仓储和物流的体系应该会更强一些,所以从整个配送的环节来说,京东的碳中和难度就会更大一些。淘宝搭建的只是一个平台,他自己不卖东西,而京东有很多是自营产品,这些产品的所有碳排放都要算到京东的头上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京东的碳中和难度也会更大。这里只是最简单的一个对比说明,而中国这么多行业,这么多公司,都要面对自己不同的碳中和问题,实际的计算和事实难度会非常大的。有的可能在园区或者楼顶建光伏电站就实现碳中和了,有的可能需要在其他地方投资,建设新能源才能进行抵消,有的需要更多的植树造林来进行折算,有些可能要改变运营模式来应对,到最后实在还不够的,那就要花钱购买碳排放的配额了。
我们国家向世界承诺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个时间可不是算出来,而是下定了决心定出来的,这个难度真的很大的,我相信我们中国的企业也会做出各自的承诺,并且逐步来实施完成。至于再到我们每一个个人,为了实现国家碳中和的伟大目标,节能减排、人人有责,类似这样的口号,如果愿意喊的,那当然也可以喊一喊,这也阻止不了。但是如果为了做这个事要打印出一大堆的所谓的心得体会,那是不是在这之前也要算一下,用的这些纸张和打印的过程本身又产生了多少的碳排放呢,我是觉得作为普通人,碳中和这种大事,大概了解了解,偶尔聊一下,就可以了。
中国要实现碳中和其实非常难,比其他国家都要难。并且也不太公平,现在全球总的碳排放量大概是350亿吨每年,而中国就占了将近100亿吨,大概是美国的2倍,是整个欧盟的4倍。到2030年碳达峰,这个数字可能会达到每年108亿吨。而实现碳中和就意味着要把这些数字逐渐减少为零,中国的任务非常的重。经济发展和碳中和的目标其实是有矛盾的,我们既要保持高速的发展,又要实现碳中和,显然就会更难。再就是时间,其实从这方面来说是有些不公平的,有些发达国家的碳中和任务没有那么重,并不是因为他们做的多好,而是他们的经济发展起步比较早,该排放的早就排放完了,而那个时候没有碳中和的概念,拼命发展就可以了。美国在2007年就已经碳达峰,峰值的时候是60多亿吨/年,留给了自己43年,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欧盟更是更早的就实现了碳达峰,峰值是40多亿吨/年,给自己留了70年的时间,也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而中国到2030年才碳达峰,峰值大概是108亿吨/年,只有30年时间去实现碳中和。对比具体的数字就可以看出来碳中和对于中国到底有多难,所以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可不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计算出来的,如果要追求所谓的公平,那么到2050碳达峰,2080碳中和都不为过。向全世界作出郑重承诺,定下具体的时间,把困难留给自己,正是对全世界,全人类负责的,“大国担当”。
全世界都在看着中国,承诺了就必须做到,而碳中和和经济发展又有矛盾,那么碳中和这个艰巨的任务,会不会真的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呢,当然不会,反而会使得中国大国崛起,进入属于中国的“碳中和时代”。1.经济发展和碳中和矛盾其实有两个选择,减少生产当然可以减少碳排放,但是快速转型同样也可以做到,就是使用清洁能源替换传统的化石能源,快速的进行能源变革。中国的光伏、风电、特高压都是世界第一,会很快从能源进口国变成能源出口国,会变得很有钱。2.大国形象和国际上的话语权,个别国家签署了《巴黎协定》又随意退出,觉得不对又再次加入,缺少了诚信以及担当,全世界都看得到的。而中国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带头承诺,说到做到,又有先进的经验可以帮助到其他国家,当然会体现出我们的“大国形象”。3.货币,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主要是因为石油,惯性的用美元结算而已,石油如果淘汰了,有可能“碳资产”就会成为一个新的锚点,国际货币和“碳”进行绑定,那么人民币就有可能成为世界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化也就可能实现。现在来看好像一切顺理成章,好像是碳中和这个任务,反而成就了中国的大国崛起,是因为运气碰巧吗,怎么可能呢。光伏、风电、特高压、新能源车、电池、碳市场、碳交易等等,国家给予持续的补贴、支持、试点的这些行业,综合起来才能看出在碳中和时代,全球背景下对于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的强大并不只是某些领域技术上的强大,更是超前的眼光、布局,是战略上的强大。当然对于这些,我们作为普通人也只能赞叹和庆幸,我们可能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当我们意识到有变化、有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国家早就把这些已经转化成了优势,碳中和是全世界共同的任务,中国的困难最大,但却做得最好。能把困难变成优势,这当然不是随机应变碰巧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前瞻性,我们自己也会面对很多的变化,有些过去的经验方法,真的已经不适用了,还是要多了解大的趋势,别等到变化来临,措手不及。提前规划,持续学习。
图片来自互联网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