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礼辉:新技术应用需具备四要素 区块链已现不同方向和路径

“区块链打开了通向未来一扇大门,但是,通向未来的路仍云遮雾碍、山高水远。”

8月12日,在北京举行的“2018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上,中国银行前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发表了题为《区块链技术研发的不同路径》的演讲,就时下火爆的区块链技术进行了研判。

他认为,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够成功,都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和推广。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必须满足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等四个要素。

李礼辉表示,从区块链技术研发来看,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同的技术路径:第一种路径是所谓的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联盟链架构;第二种是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

风口当前,他认为如何进一步突破区块链底层技术和应用技术,加快区块链技术标准化的建设和区块链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加快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是成败关键。

以下内容由核财经APP根据现场演讲整理,未经本人审核。

现场丨李礼辉:数字经济社会的重要特点是链接和信任:金色财经现场报道,10月27日,第六届区块链全球峰会于上海开幕,峰会上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演讲表示,数字经济社会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是链接,第二是信任,互联网社会的大规模链接让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时空距离趋近于零,这会带来危险性,构成重大的安全挑战。因此需要对人或物进行特征识别、时空定位、身份认证,确认端对端的控制权和指挥权。区块链具备适应数字经济需求的特殊优势。第一是基于数字背书的数字信任,通过算法建立互信,第二是基于分布式架构的立体交互。信息并行传递,信息共享,管控并行交叉等。这将有可能再造商业模式,提高资产配置效率。例如金融机构共享的分布式账本,金融监管系统,公共服务平台,端对端的数字货币。

此外,李礼辉还表示,如果Libra通过美国的允许,就可能成为超主权货币。[2020/10/27]

各位嘉宾,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

新世纪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迅猛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率,更为重要的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商业模式。

声音 | 中国银行前行长李礼辉:虚拟货币存在技术性缺陷等两大问题:在1月13日北大国发院举办的“数字货币未来”研讨会暨《数字货币-领导干部读本》发布会上,中国银行前行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李礼辉表示,虚拟货币存在两个很大的问题。第一是技术性缺陷,虚拟货币是在去中心化的公有区块链的架构下生存和发展的,在这样一种架构下全网验证是通过超大规格的数据同步,而且各个节点的运行能力也需要平衡。到现在为止不管发展的最好的比特币还是后来居上的以太坊,都不能解决交易效率和规模化应用的问题。第二,是存在经济性的缺陷,虚拟货币因为缺乏足够的实体资产做支撑和信任背书,投机性太重。[2020/1/13]

在一系列的技术创新中,人们争议最大、疑问最多的还是区块链。尽管区块链技术面世已经十年之久,但是人们对这项技术创新的认识和看法依然大相径庭。我认为,并非所有的技术创新都能够成功,都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和推广。

新技术的成功应用,必须满足四个要素:

1、效率更高;

2、成本更低;

声音 | 李礼辉:DC/EP推出后央行仍拥有货币调控的绝对权力:11月29日,在ReFinTech金融科技峰会上,中国互金协会区块链组长、中国银行原行长李礼辉表示,具有法定地位、具有国家主权背书、具有发行责任主体的数字货币构成构成法定数字货币,或称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根据有关信息,我国法定数字货币可能称作DC/EP,即数字货币与电子支付(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我国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投放体系,传承间接发行模式。“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公众”的间接发行模式相较于“中央银行-公众”的直接方式模式有以下几大优点:一是中央银行可以拥有货币市场调控的绝对权力和能力,可以直接吸收公众存款,这将限制商业银行的初始信贷能力。二是可以传承先行的货币市场运营机制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这意味着:不必另起炉灶再造金融基础设施,有利于节省投资。不必除旧布新重构货币发行和管理格局,有利于管控风险。不必瞻前顾后衔结不同特性的货币发行模式,有利于稳定市场。(新浪财经)[2019/11/29]

3、具有商业价值的经济规模;

声音 | 李礼辉:Libra有巨大潜力 可信任机构数字货币更可能成为通用工具:据凤凰网财经消息,在深圳举行的“SAIF金融论坛—AI时代的金融科技与数字货币”上,中国银行原行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工作组组长李礼辉表示,就基本面来说,Libra具有非常巨大的潜力。第一,它是行业巨霸联合创始,覆盖巨大的客户群体,是Facebook牵头的,联合机构28家,包括MasterCard和VISA、PAYPAL、BookingHoldings,这些巨无霸级的创始机构拥有巨大的覆盖全球客户群体,至少10亿人使用这些系统,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优势。[2019/8/8]

4、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用这样四个尺度来衡量区块链,我们看到区块链技术研发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和不同的技术路径。

第一种路径是所谓的分布式多中心,有中介的联盟链架构。

我们看到一批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正在研发基于联盟链架构的区块链的技术应用,这种架构主要特点是采用分布式账本的技术,多中心有中介。由于市场规模和资本投入的优势,我们国家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走在全球前列,实验的应用理论目前涉及金融、物流、慈善公益、金融服务等。

现场 | 李礼辉: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尚未形成颠覆性的竞争优势:金色财经现场报道,在今日举办的金融界2018夏季达沃斯之夜+区块链思享会上,中国银行前行长、国家互联网金融协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组长李礼辉提到,区块链技术金融应用尚未形成颠覆性的竞争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上:数据处理能力有限,未能满足高频次大规模应用需求;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金融IT系统的集成协同程度不够高;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学习成本高,人才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周期长;未形成统规范和标准,链上资产和智能合约有效性末能得到法律保护,分布构架下的责任主体不明确。[2018/9/17]

在区块链金融方面的应用场景包括资金清算、资产托管、资产登记、保险服务等。同时,近一两年来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取得局部突破。

一是建立多维度直接交互的架构。

在金融场景中能实现众多参与方之间零距离、零时差的交互,可以做到协同治理、共享信息、归并校验、精简流程、提高效率、节约成本等。比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资产托管系统、平安金融的一账通、蚂蚁金服的跨境支付等。

二是建立可信数据登记与证实平台。

比如蚂蚁区块链等可信数据存证平台等。

尽管如此,我们看到区块链技术规模化的商业应用还需要突破一系列的技术瓶颈。

一是隐私保护技术。

金融业务重视隐私保护,在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下,如何有效屏蔽敏感信息、零知识证明、强化加密等密码学技术的性能和效率。

二是真实性监督机制。

如何保证上面检索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再将区块链技术用于各类资产溯源时,真正能够形成闭环,避免信息失真、防止投机。

三是区块链的智能合约技术。

如何避免智能合约的技术漏洞,同时实现可控的业务逻辑修正和合约升级。

四是密钥技术。

密钥安全是区块链可信的基石,如何有效防治私钥被窃取或者被恶意删除,并且能够对私钥丢失、被盗等予以补救。

五是区块链架构。

如何满足金融系统的可用性与业务持续性的要求,并使信任机制、数据保存方式等获得主流金融机构的接受和认可。

由于这样一些技术瓶颈的限制,当前区块链技术的金融应用仍然不具备相对传统金融IT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具体为:

一是数据处理能力有限,不能满足高品质、大规模的应用需求。

二是区块链底层技术架构与现有技术集成的程度不够高,升级维护还不是那么灵活。

三是区块链的共识机制、分布式账本、密码学、智能合约等核心技术不断更新,学习的成本比较高,人才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周期比较长。

四是区块链技术标准化建设和法规建设有待实践中完善,目前尚无未形成统一标准,也未能得到法律保护。同时,分布式架构下的责任主体仍然不够明确,监管难度比较大。

第二种是分布式、去中心、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

我们看到,有一批技术专家、创业者正在研发基于公有链架构的区块链技术应用。

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同的路径、不同的方向。这样一些创业者试图打造规模化的公有链平台,形成点对点、去中心的分布式商业模式。也有人预测,所谓的DAPP,就是分布式应用,是不需要太高的交易速度的,但足以形成集群效应。假如一个公有链上有1亿个DAPP,每一个DAPP能够创造10万美元的价值,那这个公有链就有10亿美元的价值。

有人描述了区块链技术对未来的颠覆性变化,我归纳了一下,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所有的商业中介、信任中介、信任中介都将被数学算法所取代,不再需要中心化的组织、不再需要中介成本,所以商业的可扩展性变得无穷大。

二是数字世界的治理机制只是数学算法,不再需要法律、不再需要执法者。

三是数字世界需要数字化的记账方式、数字账户、数字货币,公有链上分布式的应用以虚拟货币或者通证发行作为激励机制,以此来驱动链上的经济活动。

他们还认为,能在公有链上生存的只是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商业业态,任何不适合点对点、去中心化的商业便是传统商业,原则上两者不会相互取代,而是各自精彩。

那么,对于这样一些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的公有链架构,我认为挑战来自于制度与技术两个层面。

一是制度方面,线上自组织、规模化的可行性。

自组织的经济形态一直存在,好多诺奖的获得者也以研究自组织的经济形态而得奖。但是,这种一般局限于小范围,公有链上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规模化的自组织的经济业态,这样的话自组织经济的制度性问题,包括经济组体与责任主体论证、虚拟货币或通证发行机制和法律地位、市场行为的监督以及市场秩序的维护等,社会功能的实现通常需要中心、需要中介、需要法律、需要执法者,在规模化的线上自组织经济业态中能否实现?又如何实现?

数学算法在这里能否成功替代中心、替代中介、替代法律、替代执法者?算力的优势会不会构成垄断、妨碍公平?地下的灰黑色交易能否得到有效管控?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大的课题。

二是技术的挑战在于区块链底层技术的可靠性。

DAPP的集成可能形成数亿人参与的公有链,技术上的缺陷和漏洞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的系统性风险。假如由数学算法充当中介、法律、执法等等社会性功能,那数学算法就必须具备社会认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公平性。

另外,在分布式架构所面临的技术瓶颈在公有链上也同样存在,包括隐私保护技术的有效性、真实性,监督机制的有效性,智能合约技术的可靠性,以及密钥技术的可靠性等等。

综上所述,我们似乎可以说区块链打开了通向未来一扇大门。但是,通向未来的路还是云遮雾碍、山高水远,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突破,启示了区块链技术的规模化商业应用的可能性。不过,要真正实现大规模、大范围、高效率、高可靠的应用,我觉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里我只是提出这些问题,我现在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确切答案。我想在座的各位专家一定比我更有智慧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重点是怎么样进一步突破区块链底层技术和应用技术的关键,加快区块链技术标准化的建设和区块链金融监管制度的建设,怎么样加快区块链技术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这显然是我们面对的挑战,也应该是我们面临的机遇。

我们需要跨越障碍的创新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科学的方法和态度,我们需要金融业者、科技业者的创新和实践,也需要监管机构、执法机构的支持和规范。

谢谢各位。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银河链

Bitcoin柴犬:2023年SHIB能涨多高?

ShibaInu是一种加密货币,作为模因硬币而备受瞩目。它还在市值排名前20的加密货币中占有一席之地。SHIB团队的开发工作始终如一,并承担了多个项目.

MANA币安的监管式迁徙:从呆不下的日本到马耳他

加密货币的匿名性对各个国家的监管是一种挑战,目前大多数国家对持有加密货币几乎不予限制,大部分也都承认加密货币是一种合法虚拟资产,而作为加密货币生态中的重要一环,加密货币交易所则没有那么幸运.

[0:0ms0-2:360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