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可谓我国的数字货币元年,数字人民币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红包”形式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而区块链技术作为数字人民币的底层技术,在成为“新基建”的新成员之后,也在悄然但蓬勃的发展之中。
数字人民币:开年热词,世界领先
时间走入2021年,数字人民币好消息频传。
数字人民币不仅在深圳、苏州等地进行大规模试点,还在上海、北京等地进行了小范围测试。而应用场景也主要集中在日常交易、生活便利、零售等高频小额场景,且在支付模式上,也主要以双离线支付、可穿戴设备支付等新兴支付方式为主。
澳智库:中国数字货币成形,其国际化仍依赖国内市场接受程度:9月9日消息,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TheInterpreter网站9月8日发表《中国的数字货币成形》文章,文章显示,由中国央行运营的数字支付网络及数字人民币在2019年推出,2020年4月开始试点,并在各大城市缓慢推广。更有可能的是,数字人民币的长远潜力是颠覆美元的霸权地位,使一些受到美国制裁的国家能同中国做更大的生意。对美国来说,美元霸权的好处之一便是美国的任何制裁对于目标经济体来说都是残酷的。数字人民币还有潜力进入中国以外的欠发达地区。中国非常适合采用数字货币,原因是中国当前普遍使用类似的产品,比如微信支付和支付宝,这些数字支付系统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支付系统。在北京等大城市,这些资金转移支付的方法非常普遍,反倒是使用现金变得非常罕见,甚至街头的乞讨者还随身带二维码接受捐赠。对这种技术的全社会接受程度预示着DCEP的巨大潜力。[2021/9/9 23:11:04]
中国证券报:虚拟货币强监管信号不容忽视:中国证券报今日刊文《虚拟货币强监管信号不容忽视》。此前我国监管部门多次强调,任何为中国居民提供虚拟货币交易服务的个人或交易所均涉嫌开展非法金融活动。从近段时间看,对虚拟货币的监管愈发严格。在去年《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出台后,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的一些行为还可能涉嫌违法。因此,投资者应重视此次监管部门释放的监管信号,摒弃侥幸心理,保持头脑清醒,正确看待虚拟货币,维护好自身财产安全。[2021/5/21 22:27:41]
实际上,我国的数字人民币计划可以追溯到2014年。时任央行行长的周小川提出构建数字货币的想法,央行也成立了全球最早从事法定数字货币研发的官方机构——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开始研究法定数字货币。
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比特币并非“神物”,将遵从于“世俗”选择和优胜劣汰规则: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张向宁表示,加密货币的基础是“自然共识”,天生优于“世俗共识”。但加密货币有无数的分支,其被多少用户接受的过程,则重新进入“世俗共识”范畴。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比特币现象很类似于一种宗教现象。更高级的阶段来临时,崇拜和信仰的色彩会下降,实用主义的要素会上升,生态的优势将成为主导。因此,比特币并非是至高无上、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神物,而将遵从于“世俗”选择和优胜劣汰的规则。[2018/3/21]
经过了6年的多发展,我国的数字人民币进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欧洲央行行长在考虑要不要承认数字货币的时候、在美国超发美元的时候、在新加坡积极颁发数字牌照的时候,我国的数字人民币已经从研发阶段进入了试用阶段,从线下支付扩展到线上支付,从冷钱包拓展到硬件钱包……对于数字经济来说,数字人民币的投入使用,将是一股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注入,也将引领中国数字经济更进一步发展和腾飞。
如今,数字货币正成为各地区2021年的研究主题。
继1月23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加快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建设、推进数字货币试点应用后,1月24日,包括上海、广东多地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打造数字货币创新试验区,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
区块链:数字经济基石,进入发展快车道
伴随着数字货币而生的区块链是其底层技术,在数字货币诞生之初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区块链的分布式、去中心化、公开透明及不可篡改等特性,渐渐展露其不只作用于数字货币而可以作用于整个数字经济的绝佳推动性。
2020年,随着区块链入围新基建,在我国,区块链更是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各项利好政策的出台加速了区块链的发展,技术创新不断多元、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区块链作为一项前沿技术为各行各业和生态赋能。
根据普华技术研究院最近行业研究报告,通过区块链企业与应用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以企业为区块链研究对象,推动企业信息化与区块链技术的融合创新,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区块链应用的深度发展,可以加速推动给我国区块链产业生态的完善。
在整个数字经济的版图中,区块链技术为工业、制造业、金融、教育……各行各业贡献着变革的技术力量,而其与数字人民币的关系则更加深远。前文我们说,数字人民币是数字经济涓涓不断的血液,而区块链则是数字经济的造血工厂。
伴随着数字人民币深入和落地,区块链在数字经济中的影响也将越发凸显,区块链技术的各项优势也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