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万向区块链董事长兼总经理肖风博士,受邀在“2021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进行演讲。肖博士以一个观察者的角色,分享了自己对5G行业的三点观察,以及5G技术如何才能给人类社会和数字经济带来最大的价值。
万向区块链董事长兼总经理肖风在演讲
大家好,来到全球通信行业盛会有点忐忑,因为我不是工程技术背景出身,也没有通信行业的从业经验。所以,今天我就从行外人的角度,谈一下我对5G时代的三点观察。
观察一:从3G、4G到5G,通讯技术是在递进发展的。4G技术不是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好地打电话,5G技术也不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做视频。所以,网络技术在迭代、递进,应该是从通信网络到信息网络,最后走向价值网络。
现场丨万向区块链执行总裁王允臻:DApp会成为调用工业软件资产的工具:金色财经现场报道,10月28日,第六届区块链全球峰会的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主题论坛于上海开幕,论坛上万向区块链执行总裁王允臻演讲表示,工业互联网加上区块链人工智能技术后,给工业互联网带来了改变,会由工业互联网走向认知工业互联网,再由认知工业互联网走向分布式认知工业互联网,其中信息化收集了大量数据,而信息化为数字化做了准备。如果可以理顺不同信息化间的关系,分布式技术可以用助力信息化完成数字化转型。
此外,工业软件资产呈现下沉趋势,近些年工业软件在不断扩展,但调用方法正在改变,DApp会成为调用工业软件资产的工具。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面临很多挑战,其中单点型应用趋于成熟,流程型应用前景广阔,价值和经济性是落地应用的主要评价指标。[2020/10/28]
观察二:随着网络发展的复杂性,随着处理事务的巨量性,网络在分层。通讯层解决的是信息的交互,网络层是商品交易,最后走向应用层,即价值的交换。
万向区块链陶颖:区块链相关配套法规目前暂时跟不上:在9月8日举办的服贸会上,上海万向区块链股份公司解决方案总监陶颖表示,除了法规问题外,现阶段区块链应用比较多还是围绕线上链信息化,但真正数字世界要创造的是数字孪生概念,如大宗商品可以在链上流通化,可以促进流转和交易,提升整个产业链效率和价值。相关配套的法规法律目前暂时跟不上,但监管层已在很多层面开始动作。(一财网)[2020/9/9]
观察三:下沉。这是我从自己的金融从业经历中发现的,十年前第三方支付是很赚钱的生意,到今天谁还能靠第三方支付挣钱?第三方支付已经不能称为独立的生意了。虽然第三方支付很重要,没有第三方支付,美团、滴滴等互联网商业模式就没有办法建立起来。但是还能靠第三方支付挣钱吗?不能,它已经下沉为金融基础设施,支付是免费的。
下沉场景化在通讯行业也有发生,比如打电话现在已经不是最有价值的业务,通讯行业70%的价值和业务量都不发生在这里。随着技术不断下沉,很多应用技术逐渐成为基础设施,成了免费的东西。交互不再具有商业变现的价值,新的增值业务价值非常高,我们要到那里去寻求商业变现。
动态 | Web3基金会与万向区块链实验室等合作推进中国区块链项目:Web3基金会和Parity Technologies已经与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和New Chainbase合作推出了一个Web 3.0训练营,这是一个旨在推进中国区块链项目的合资企业。Web 3.0训练营将支持团队构建公共区块链和分布式协议,以解决可扩展性、安全性和互操作性方面的挑战。全球基于Substrate的团队可在2020年3月15日前在Web 3.0训练营网站上申请。2020年4月下旬,12个团队将被选中,成为第一批由上海合作伙伴New Chainbase提供工作空间的团队。(CryptoNinjas)[2020/2/11]
基于这三个观察,我从行外人角度看5G,5G显然不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打电话,甚至也不是为了让我们以更快的速度下载一个电影,更多的是:
垂直行业的赋能。比如“5G+智能城市”、“5G+智慧教育”、“5G+工业互联网”等,我也看到有运营商发布5G专网白皮书。
声音 | 万向区块链罗荣格:区块链落地应用应从中小企业开始而非央企:万向区块链股份公司CTO罗荣格,在中国(上海)区块链技术创新峰会,参与“区块链应用场景讨论”时指出,就区块链的落地应用而言,从万向与央企的接触来看,央企往往会将其用在非核心业务上;而、相比央企,中小企业创新不复杂,而且政府与行业容忍度更高。因此,区块链的最终应用要实现与实体经济的结合,应该从中小企业开始,而非央企。[2018/9/6]
万物互联。可能是千亿以上的节点连在一起。
VR/AR。将来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通过5G作为桥梁进行连接,VR/AR其实是将来商业实现上非常重要的技术,但没有5G显然不能成立。
这是大家所谈到的5G新的价值所在,我也仔细看过三大运营商共同发布的《5G消息白皮书》,看完之后发现谈的仍然是信息的交互,点对点或者企业对个人的。站在客户的角度,我们需要增强版的短信吗?不需要。我们需要做一模一样的微信吗?不需要。我相信5G网络商业上的构想,应该是让它来构建价值网络。
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发起人肖风:ICO公开融资嫌疑大于IFO:万向区块链实验室发起人肖风:区块链上的硬分叉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因为不能达成共识而产生的分叉;而另一种是暴力分叉。只靠算力进行硬分叉的行为是不可取的。ICO公开融资嫌疑大于IFO,IFO是借助基础公有链流量发展的商业模式。[2017/12/22]
“价值网络”是我今天要讲的重点,在讲“价值网络”之前,先讲一个真实的案例,这个案例可以更好地来说明我的观点。
两年前有两个交易系统,一个交易系统是基于互联网建立起来的,现在这个交易系统两三周后会在纳斯达克上市,目前为止在纳斯达克OTC市场上的市值是1000亿美元。另一个交易系统,是两年前三个年轻人基于以太坊区块链建立的交易系统,这个交易系统只有500行代码,一共11个员工,现在是排名全球前五的数字货币交易系统之一,交易量一度超过了前面讲到的基于互联网建立起来的那个交易系统。
基于互联网建立起来的交易系统是什么情况呢?它有几十万行代码,1400名员工,从最底层的第一件事情开始干起,第一行代码开始写起,自己负责安全、托管、交易确认。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自己干。但是,基于以太坊区块链的系统,为交易系统应用提供了安全保障。目前有9万个节点在维护着以太坊系统的安全,每个人带着自己的Token加入网络,成为验证节点之一,他们提供了安全的基础、信任的基础,交易以后的结算是由以太坊矿工们帮你打包、确认的。同一个性质的事情,你只需要500行代码,只需要编写简单的智能合约,只需要11个员工,就能支撑每天超十亿美元的交易。这就是互联网的做法和基于价值网络的做法的区别。
基于这个案例,我认为5G就是让运营商构建类似像区块链这样的价值网络。在这之前,所有互联网、通信网络、信息网络,处理的都是信息,很难处理交易、事务和资源的交换。当你要处理这些的时候,会遇到一个问题——信息是可以“双花”的,但是价值物必须确权,你必须能确定这个东西从甲转到乙,甲不会再应用它,乙一定能够收到它。所以,我们需要价值网络。
价值网络的第一个特点:是利益相关者的经济体系。
价值网络不再是自上而下的中心化商业机制,而是从Shareholder到Stakeholder,所有的相关参与者都能得到恰当的激励,大家都踊跃参与到游戏里来,使得游戏成为没有最终唯一赢家的无限游戏。
价值网络第二个特点:内置经济激励机制。
不再是我为网络做了贡献,我要从第三方来考核,由别人付我钱,而是网络内置了激励机制考核我。区块链里所谓的工作量证明机制,为什么会有人自己出钱、出服务器当矿工?他们是谁组织的?没人组织。他们是靠区块链里的经济模式,靠系统内置的激励机制,自愿动起来的。如果5G消息能变成大家自动来参与,那可能就是微信的颠覆者了。如果是基于现有白皮书的写法,我认为颠覆不了微信。
价值网络第三个特点:去中心化治理机制。
它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治理,而是自下而上的、分散化的、分布式的社区治理,它由一套数学上的共识算法来决定。有一本很有名的关于经济学的书,是布坎南和马斯格雷夫写的《同意的计算》,从书的名字,大家也会理解什么叫做去中心化的治理机制。
在价值网络里,大家同不同意这个事情是可以通过共识算法完成的,不一定要开董事会,也不一定要开员工大会。区块链就是“同意的计算”,同意或不同意大家通过解数学题来达成。
价值网络的第四个特点:分布式商业结算系统。
因为有实名制,运营商网络是很好的可以建立结算系统的网络。分布式商业结算系统把结算、安全、信任都做完了,基于5G网络之上,也可以像前面所讲的案例一样,用500行代码就可以做一个商业应用。所有基础的东西通通由基础网络提供,你只需要在这之上跑一个应用而已,所以500行代码就可以了。
价值网络的第五个特点:开放开源的大规模协作网络。
两个月之后,还会有一个区块链网络应用,用1000行代码写了去中心化的TikTok。你能想象吗?TikTok或者抖音只需要1000行代码。作为应用开发者来说,是很省心了,但并不表示TikTok真的这么简单,而是说下沉到基础设施的很多服务都由基础设施免费提供了。因此,把5G建成开源、开放、社群化、社区化的大规模协作网络,才是5G带给人类社会以及数字经济最大的价值所在。
我的结论是,5G+区块链能够很好地构建价值网络,实现从交互到交易再到交换。我们知道,随着网络复杂性、处理事务复杂性、数量级别的不断提升,分布式网络显然比以前的网络能更好地应对网络发展和应用发展。
我有一个看法,随着1000亿台设备的联网,现有的网络架构可能一样要崩溃,因此必然会从中心化网络走向分布式网络最后走向去中心化网络。关于去中心化网络,区块链是目前为止能看到的最好解决方案。因此,从我这样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我觉得5G+区块链可能会构建出真正升级换代的价值网络。
这就是我个人的看法,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谢谢大家!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