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未来已来,运营商如何驱动区块链应用创新提速?》
来源:澎湃新闻
记者:吴勇毅
近日,ICT中国·2021高层论坛之区块链应用发展论坛在京召开。会上所透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区块链产业发展已取得积极进展,成为全球区块链产业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2020年我国区块链产业规模已达27.8亿元,增速为33.7%。目前我国区块链企业已超过1400家,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产业园区超过40个,专利申请数量全球领先;在区块链标准化方面,已有6项国标、10余项行标,领先全球。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区块链首次被纳入国家规划。
LBank Labs已与全球15所大学的区块链俱乐部达成合作:据官方消息,LBank Labs已经与全球15所知名大学的区块链俱乐部达成合作,共同举办夏季训练营。此次夏令营将面向所有对Web3行业感兴趣的学生校友开放,目前已与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南加州大学、华盛顿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巴黎区块链商学院、蒙特雷科技大学等著名高校达成合作。
据了解,该夏令营将会由来自顶级加密货币基金的导师进行指导,同时训练营会为优秀参与者提供10000美元的启动资金。[2023/6/21 21:51:59]
基于电信行业所处的规模特点与所起的通信基础设施作用,推动整个区块链行业的革新和发展,从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到大规模应用实践,电信运营商已成为核心推力之一。而随着区块链产业大潮来临,运营商携5G实力助攻,将迎来大机遇。
声音 | 外媒:中国法院越来越多地使用区块链技术来解决案件:据报道,中国的智能法院正在运用包括区块链和人工智能(AI)在内的各种创新技术来判决数百万起法律案件。12月5日,新华社报道,今年3月至10月,超过310万起中国诉讼活动通过区块链和基于AI的智能互联网法院解决。在这些“未来法庭”中,公民能够在多个屏幕前与非人类的,虚拟的,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法官进行交流,从而无需他们亲自出庭。该系统还为公民提供了通过短信或通过主要消息传递服务接收法院判决的可能性。(cointelegraph)[2019/12/16]
5G与区块链是相互赋能的,5G旨在实现万物互联,为海量数据量和信息量的高速传递提供了坚实保障,还可以发挥云网协同优势,为日渐增多的区块链应用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存储服务;区块链则作为去中心化、隐私保护的技术工具意在实现万物互信,协助5G解决可靠、安全、隐私、信任等问题。两者融合,将促进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大焕新,整合区块链技术也将帮助运营商打开未来机会之门,创造新的更大价值。
声音 | 王彬生:区块链的基本经济逻辑是分布式普惠去第三方: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特聘教授王彬生在金色财经推出《区块链行业大咖共话新春》系列专题中表示,市场对STO的关注点不在于有了监管背书,其核心在于区块链市场经过几年的空对空折腾,传统的有型资产向对应的区块链世界转移才是问题的实质。把STO当作证券的思路未来将证明是低效率的,区块链的基本经济逻辑是分布式普惠去第三方。现有的虚拟资产交易平台在未来市场竞争中会击败绝大多数传统交易所。[2019/1/30]
当前,万物互联时代已来,终端产业的产品形态、应用、渠道、用户和生态都面临新的变革新挑战,整合探索区块链、物联网与5G的融合应用,刻不容缓。随着流量红利的日渐衰微,通信业务量收剪刀差进一步拉大,单纯依靠规模和流量增长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借助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发力创新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未来一两年,运营商如何加快推进区块链应用创新与融合发展?中国电信表示,面对区块链科技创新竞争,将进一步发挥中国电信云网基础设施优势,构建运营商特色的高品质区块链价值网络基础设施,共筑区块链产业生态,赋能数字经济多行业应用;中国移动将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实现区块链能力和应用“双一流”;联通将加强区块链技术创新,为数据安全与信任护航,并将技术储备与突破并行、产业落地与场景应用高度融合。
笔者以为,区块链要想真正普及、发挥最大价值,当务之急就是要找到“杀手级”应用场景,必须靠应用驱动。技术并不是区块链的瓶颈主要所在,很多技术服务商都可以来做,最难的是找到价值化实用化场景。对于运营商来说,与通信网络与业务紧密相关的应用才是自己的着力点。
一是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全新的5G网络基础设施。
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安全、智能合约等特征,构建去中心化网络基础设施,促进通信运营商间的基站共享、频谱动态管理共享,并能调动用户将身边的电子产品打造成可以进行传输的微基站,实现宏微基站的协作,高效推动5G的快速落地和发展。
二是加速5G与区块链融合应用发展。
在物联网、车联网、无人驾驶、工业互联、智慧城市等领域,5G的万物互联可以实现实时快速地传输硬件数据,区块链的不可篡改、安全、可溯源、零知识证明技术能为设备与设备间大规模协作提供去中心化、安全化的解决思路。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