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旭升
编辑|文刀
7月初,PlusToken崩盘的消息传遍币圈,投资者无法提币,一个个维权群拉了起来。
不过,这并未影响到CXC的炸群和刷屏,改造了“共振”玩法的CXC开始进入视野,这一次叫“对撞”。
CXC依然是吸筹BTC搞分层兑换、拉人头获取奖励,“创新”亮点是在机制中设置了销毁,吸引资金的同时控制流通。当然,从本质上看,依然是后进者为先到者贡献收益的盘圈玩法。
有了共振币流量效应的先例,CXC一出,立马有交易所跟进。Lbank、Bit-Z等多家交易所已经上线了该币种。7月9日,CXC登陆Lbank后,当天24小时涨幅超过100%。
这一次,不仅仅是交易所,连币圈的传统玩家也进场了,有人声称已投入20BTC。
那边还在维权,这边张罗着“对撞”,深谙人性之贪的盘圈项目再次来袭。
升级版“共振”币现身
摩根大通策略师:预计美联储会在9月降息,经济正逼近衰退:金色财经报道,摩根大通固定收益部门首席投资官Bob Michele表示,美联储将从9月开始降息,因为经济数据显示美国正迈向衰退。他预计,当美联储开始降息时,按3年和6个月的年化率计算,通胀率将低于3%。Michele表示,加息步伐在很大程度上给该体系带来了利率冲击,地区性银行业危机是问题的一部分。然而他表示美联储的紧缩周期尚未结束,5月会议上会再进行一次“不必要”的加息。[2023/4/27 14:29:29]
“你只要在群里说话,就有人请求添加你为好友,告诉你如何对撞CXC。”一位币圈投资者回忆,上个周末,他被别人拉进了CXC群。
在网络上聊天时,“CX”两个字母常被视作“”的简写,没搞清CXC三个字母的全称时,有人惊叹,“谁家项目这么露骨,这是CX链的简称吗?”
在白皮书里,CXC的全称是CAPITALCELLFISSIONBLOCKCHAIN,直译过来是“资本细胞裂变区块链”。这次的裂变不叫“共振”,叫“对撞”。
孙宇晨:火币、Poloniex和USDD与FTX没有任何投资以及资金往来:11月12日,波场TRON创始人、Huobi Global顾问委员会成员孙宇晨在推特表示,火币、Poloniex和 USDD对于FTX没有任何投资,也没有任何资金往来,用户资产超100%保证金。(因为赚钱)火币之前因清退在短时间,完成了数百亿美金用户资金兑付,刚刚一个月前因收购转移也做完了100%保证金审计,是行业内最为安全的交易所,未来一个月会再做一次默克尔树审计。[2022/11/12 12:55:14]
从公开信息看,CXC声称要做一个超越以太坊的新一代区块链应用孵化平台,号称“整合了跨链技术、PoA挖矿、原子交易、链商生态、通货紧缩经济模型、去中心化交易所云盘社交的次世代公链”,亮丽的包装显得功能很高大全,在TPS上更是敢说,“每秒100万笔交易。”
在一些交易所的打新简介里,CXC公链的团队背景是“多国极客团体联合开发”,至于这些极客是谁,没有公布。没错,又是一个匿名团队。
数据:111,874,362枚BUSD被销毁:金色财经报道,据Whale Alert数据,111,874,362枚BUSD于昨日晚间被销毁。
此前消息,59,892,289枚BUSD于昨日早晨被销毁。[2022/8/11 12:18:29]
对于一些急切赚钱的投资者来说,它是做什么的根本不重要,吸引他们的是“对撞”。
7月4日已经上线主网的CXC,已经为投资者准备好了一个钱包,这是资金进场的入口。注册者在该钱包里充值BTC,可以“对撞”到CXC。
“对撞”与“共振”几乎是换汤不换药。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在不同层级充入BTC,单向兑换不同比例的CXC,兑换数量逐层减少。理论上,最后一层1个BTC换1个CXC。当然,拉人头也是必不可少的“裂变”奖励环节。
最后一层,一个比特币可兑换1个CXC
CXC与共振币的不同之处在于,不是所有参与“对撞”的人都能拿到规定比例的数量,机制中设计了“对撞”哈希值尾数“猜奇偶”的环节,猜中者拿110%的CXC,未中者则可获得91%-92%的CXC,其中的1%-3%进入“黑洞销毁”,其余的CXC会回流到对撞池。
Moonbirds宣布改变版权模式引发持有者不满:金色财经报道,Moonbirds宣布改变版权模式引发持有者不满。Moonbirds 联合创始人 Kevin Rose 此前表示,Moonbirds 及其姊妹项目 Oddities 将采用 Creative Commons CC0 版权代码,这意味着其版权转向公共领域使用模式,任何人都可以在不通知所有者的情况下商业复制和使用这两个 NFT 项目中的收藏品,并在未经所有者同意的情况下自由分发、扩充和商业化,导致持有者不满,他们认为购买该 NFT 项目即拥有 NFT 的专有权,现在这些权利在没有事先通知的情况下被拿走了。 (theblock)[2022/8/9 12:11:31]
相比“共振”引资放币的玩法,CXC的“黑洞销毁”在筹资的同时也在控制流通。据悉,销毁的CXC直接进入了BTC的创世地址,进入黑洞的币只有BTC创世私钥的拥有者才能使用。这似乎是CXC团队在向中本聪致敬,但控制流通最实际的作用是方便控盘。
疑似Celsius地址已撤出其Bancor上12,880ETH流动性,仅取回7183ETH:6月28日消息,据派盾PeckShieldAlert数据显示,疑似Celsius相关地址(0x3b6543ebe26824bd8156a103063f56ce50f88080)已撤出其Bancor平台上约12,880ETH流动性,仅取回约7183ETH。[2022/6/28 1:35:27]
截至7月11日,CXC的对撞池中已经累计943个BTC,折合人民币价值约7500万元。这距离它规模化地在社交网络上出现的时间不到一周。
20多家交易所跟进
团队匿名,拉人头搞裂变,吸筹价值币兑换项目币,一系列资金盘式玩法对于一些投资者来说已经不是陌生事物。但这一次,上车的不仅仅是盘圈原生态用户,连币圈一些资深玩家也上车了。
在币圈素有“千币侯”之称的投资人郑皓升称,他也在前几天投了20个比特币对撞CXC。对于为什么盘圈币、模式币比主流币更能引人加入,他的看法直接,“玩主流币不挣钱,币圈很多人都挣不着钱,他憋的很寂寞,玩这个就是很容易赚钱的,大家都觉得这个赚钱,大家都买;大家都买就涨,这是很简单的逻辑。”
“千币侯”道出的“简单逻辑”正是本轮“牛市幻影”的一个侧面。
进入2019年,IEO、共振等各种运营模式偏重的玩法带火了市场,配合着比特币超跌后的上涨行情,不少人觉得牛市来了。
但相比2017年下半年的大牛,这一次的牛市有点“伪”。更多人对牛市的理解是“百花齐放”。而今年以来,BTC吸血上涨时,市值靠前的币种大多数时候涨幅鲜少,甚至出现下跌;而BTC下跌时,万币齐跌。
没有赚钱效应的主流币难以吸引人,动辄10倍、20倍的模式币、盘圈币顺势吸走了资金和流量。
今年上半年,BRC从1美元左右上涨到18美元,涨幅约17倍;VDS于今年3月初上交易所,发行价约1美元左右,5月最高时上涨到11美元,涨幅超10倍。这是涨幅仅有3~4倍的主流币无法匹敌的吸引力。
流量汇聚之下,靠流量赚钱的交易所们率先出击,MXC、BIKI等一些新所凭借共振币外盘的交易需求展露头角。
此次CXC出现,更多交易所跟进。目前BIKI、Lbank、ZBG等20余家交易所上了CXC。Lbank在7月9日上线了CXC交易,当天24小时涨幅超过100%。
CXC上Lbank后价格翻倍
从CXC社区流出的交易所列表上看,目前还有没有一家头部交易所参与。
当前的市场下,似乎价格比价值更为重要。“因为‘涨幅’意味着赚钱,意味着流量,也意味着资金的入场,至于价值,先不考虑。”一位CXC的投资者称,他会选择适时退出。
第三方报告直言CXC为资金盘
CXC开始在国内的社交网络上扩散时,刚好是PlusToken崩盘的那几天。一方红火,另一方凋敝,形成了鲜明对比。
7月初,被称为国内最大的数字货币资金盘项目Plustoken出现了无法提币的情况,操盘手被传已被控制,投资者维权无门。
最近几天,波场超级社区跑路,亏损300多万的大妈前往北京波场办公室,哭喊的视频传遍币圈。
当一些投资者被跑路的资金盘搞得惶惶不可终日时,CXC丝毫不受影响,新用户不断涌入,对撞池里的资金与日俱增。
除交易所关注外,有区块链正规军的从业者也在感叹“资金盘的与时俱进”,“不仅集合币圈的ICO、锁仓、销毁于一身,还把这些模式直接用智能合约来做,要知道,有些项目都做不到这些,不知道是资金盘进步了,还是区块链项目们落后了。”
CXC出现后,原力协议旗下的原力研究院已经连出了两篇研究报告,文中表示要“从学术角度判断和预测CXC资金pan未来走势”,据悉还有一期《下篇》,报告中用大量的数学工具来测算CXC的通胀率、对撞数量分析等。
报告指出CXC减半及生产速度对盘面几乎无影响
“白皮书中CXC总量有误。”在首篇预测价格的报告中,原力研究院指出,根据白皮书中公布的减半机制,CXC挖矿合计产量累计为30亿,加上创始区块预挖的3.14亿CXC,CXC总量为33.14亿,而非白皮书所显示的30亿。
这意味着,号称通缩型经济模型的CXC存在通胀情况。同时,原力研究院也强调,减半及CXC生产速度对盘面几乎没有影响,“由于存在预挖,后续生成的CXC通货膨胀相对影响较小,对CXC流通影响较小。”
而在价格上,该研究院在测算后直言,CXC的价格具有明显的资金盘特点,“前面参与人获利倍数巨大,后面FOMO参与的人几乎没有利润空间。”
在CXC的一篇宣传文稿中,项目号称要“终结一切局与不公平的存在”。而原力研究院测算后认为,对撞池内CXC数量可能有较大波动,不排除巨鲸账户合谋或者某种操纵。
在报告撰写方看来,CXC终究是一场“呈现贪婪人性博弈演绎的资金盘闹剧”。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