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预言2020年将达到15万亿规模的供应链金融近年来发展火爆。但参与机构众多、贷风险暗藏等现象也随之凸显。
银保监会近日向各大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下发《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推动供应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银保监办发〔2019〕155号)从规范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完善供应链业务管理体系、加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控方面做出了更为细化的规定。
《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基于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类信息,为供应链上下游链条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现金管理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
《意见》指出,银行保险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坚持四大基本原则:
坚持精准金融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主业集中于实体经济、技术先进、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链条企业;
坚持交易背景真实,严防虚假交易、虚构融资、非法获利现象;
坚持交易信息可得,确保直接获取第一手的原始交易信息和数据;
坚持全面管控风险,既要关注核心企业的风险变化,也要监测上下游链条企业的风险。
此外,《意见》还指出要规范创新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体系和优化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银保监会广西监管局:结合区块链等技术应用趋势研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7月19日消息,根据中国银保监会官方网站消息,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广西监管局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要加大金融科技应用,各银行保险机构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结合区块链等技术应用趋势,研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模式,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2021/7/19 1:01:47]
1
《意见》鼓励利用区块链等技术提升风控
近期以供应链金融为底层资产的多个机构资管产品违约爆雷引发市场热议,与传统金融业务相比,供应链金融风险具有动态性、可传递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意见》也从五大方面加强了供应链金融总体风险的管控。
《意见》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面向供应链金融全链条的风险控制体系,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特点,提高事前、事中、事后各个环节的风险管理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应加强对核心企业经营状况、核心企业与上下游链条企业交易情况的监控,分析供应链历史交易记录,加强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第三方数据等信息的跟踪管理。
在联讯证券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看来,供应链金融贷前、贷中、贷后均可能存在风险。在贷前方面,随着网络文件传输、数字签名、大数据分析、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呈现线上化的趋势。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审核主要是企业提供的材料,线上化的发展趋势又让银行在审核方面过于依赖文字、单据等。可能会存在部分中小企业借助供应链金融贷和普惠金融优惠政策贷。贷中方面,中小企业会挪用资金从事生产之外的事情,比如发放员工工资等,没有改善整个供应链的现金流,也减弱了企业日后的还贷能力。贷后,中小企业的经营不稳定可能带来的信用风险问题。
声音 | 陈伟钢:银保监会等部门应联合打击以区块链为幌子的犯罪活动:中国银保监会原党校副校长、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正局级监事陈伟钢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对于币、资金盘的一个监管难点,在于监管分工还不太明确,监管的覆盖面也比较小。他表示,银保监会、证监会、机关、网络、文化主管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坚决打击炒币、ICO及各类打着区块链幌子的犯罪活动。此外,陈伟钢还谈及备受瞩目的央行法定数字货币。他表示,DCEP与人民币的挂钩,对中国的国家战略非常重要。他说:“我们一定要在国际上取得领先地位,至少在技术层面要跑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前面。只有这样,人民币才能在未来国际经济发展中占据主动。”(和讯网)[2020/2/28]
因此,《意见》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时,应对交易真实性和合理性进行尽职审核与专业判断。鼓励银行保险机构将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嵌入交易环节,运用移动感知视频、电子围栏、卫星定位、无线射频识别等技术,对物流及库存商品实施远程监测,提升智能风控水平。
在加强合规管理方面,《意见》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应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合规管理,切实按照回归本源、专注主业的要求,合规审慎开展业务创新,禁止借金融创新之名违法违规展业或变相开办未经许可的业务。不得借供应链金融之名搭建提供撮合和报价等中介服务的多边资产交易平台。
声音 | 银保监会陈伟钢:处非联办近期监管重点有严禁银行为炒币提供支付渠道等三部分:针对银保监会处非联办近期提示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非法集资的监管重点,原中国银监会党校副校长、银保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正局级监事陈伟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监管部门首先要保护消费者利益,有三部分业务是禁止的。
1.禁止银行将资金直接或间接地流向虚假的、违规的区块链投资标的。要求银行控股的投资公司在投放资金前需要足够了解被投公司的科技成色,是否恶意炒作区块链概念,是否从事ICO等违法业务。
2.银行不能为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项目提供支付、转账渠道和交易账户。最直接的就是,炒币所得资金不得转入银行账户。
3.银行自身的金融科技创新也要防止虚假的区块链炒作。银行可以应用区块链技术,但在应用之前,要充分评估技术是否符合业务逻辑,公司是否具备足够的资质,是否达到应有的风控水平等,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保护。(新京报)[2020/1/8]
针对如何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管理体系,孙扬强调称,监管必须要深入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对供应链金融企业的交易规则和交易背景进行深入全面的检查和制定。要确保银行、金融机构在审核供应链金融企业融资请求时能够做到严格准入,而且在准入之后要对供应链链条进行全面、实时的监控。
声音 |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充分发挥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 解决小企业贷款难等的问题:11月23日上午,国际金融论坛(IFF)第16届全球年会开幕式在广州举行。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出席本届年会并发表致辞,他表示要大力优化融资结构和金融机构体系、市场体系、产品体系,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中小银行要改进商业模式,找准发展的定位,不求“大而全”、专注“小而美”。切实发挥扎根当地服务小微的积极作用,金融业要善用新兴技术,充分发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小企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2019/11/24]
回复“银保监”获取文件原文
2
区块链如何为供应链金融保驾护航?
区块链核心是分布式记账数据库,给予参与方对于信息同等的权利,体现在任一方均有权查看所有信息且无法修改或删除。去中心化、透明可视化、不可篡改、可溯源等特征使区块链天然成为加持供应链金融变革升级的有效技术手段。供应链金融属典型的联盟链应用,致力于将相关信息变为共享知识,提高体系运作效率。
保障信息可靠:共识算法确保数据不可篡改
共识算法通过各节点是否达成共识去认定记录的有效性,也是防止篡改的手段。区块链利用共识算法实时更新记录数据最新进展,将完整的交易流程呈现给各个参与方,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记录时给每笔数据附上时间戳,不仅有利于定位信息,且篡改某个节点的数据会留下痕迹,有效防止信息被删改。
动态 | 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发布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 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银保监会、中央网信办、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提示:近期,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金融创新”“区块链”的旗号,通过发行所谓“虚拟货币”“虚拟资产”“数字资产”等方式吸收资金,侵害公众合法权益。此类活动并非真正基于区块链技术,而是炒作区块链概念行非法集资、、之实,主要有以下特征,此类活动以“金融创新”为噱头,实质是“借新还旧”的庞氏局,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请广大公众理性看待区块链,不要盲目相信天花乱坠的承诺,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对发现的违法犯罪线索,可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反映。[2018/8/24]
具体到供应链金融应用领域,采用区块链技术在审查阶段即可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便于核对背后交易是否真正进行,保证债券凭证可靠。在贷后风控阶段,持续更新的数据流为后续追踪企业运营提供支持,令虚构交易与重复融资等行为无所遁形。区块链应用赋予供应链金融更高的安全级别,消除金融机构对企业信息流的顾虑,相应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无法自证信用水平的问题。
管控履约风险:智能合约保障交易按约执行
智能合约被看做是区块链最有价值且易普及于商业场景中的重要发展方向。它封装了若干状态与预设规则、触发执行条件及特定情境的应对方案,以代码形式储存在区块链合约层,其特点是当达到约定条件时,预先设定的操作会自动触发。只依赖于真实业务数据的智能履约形式不但保证了在缺乏第三方监督的环境下合约得以顺利执行,而且杜绝了人工虚假操作的可能。
在条件确认阶段,基于区块链上实时更新的价格质量信息,核查外部各方业务信息流,判断交易达成后,智能合约被激活并执行。与此同时,通过物联网对质押物进行追踪,监测价格动态变化并设置不同自动应答方案,控制市场风险。在合约执行后续阶段,可利用去中心化的公共账本、多方签名技术加强资金流向管理与回款监控。
打通数据孤岛:数字资产建立共同信息平台
传统供应链管理中,分布在供应链各节点的生产信息、商品信息及资金信息是相互割裂的,无法沿供应链顺畅流转,缺乏围绕核心商品建立的信息平台。区块链技术支持多方参与、信息交换共享,能促进数据民主化、整合破碎数据源,为基于供应链的大数据分析提供有力保障,让大数据征信与风控成为可能。
区块链加持的意义不仅在于加快信息流通效率,还有效保证了数据质量,保护数据的隐私。透明化贸易流、资金流、信息流并不等同于彻底披露所有数据,加密算法可确保各供应链参与方的隐私。如核心企业向供应商发出已收货信息时并不会被系统中其他企业透露供应商的信息,确保数据的客观性。
共同信息平台可解决供应链溯源问题。生产过程、物流运输、终端销售等整个环节的信息需求均可从平台上快速获取,使交易路径一目了然,各节点的联结关系更加透明化。这不但加速商品信息流转、降低审计成本,而且有助于责任追溯,防范违约风险、保证金融风控业务顺利进行。
提升融资效率:数字系统简化运营程序
制约融资效率提升的因素大体包括前期审核与风险评估、业务多级登记审批、打款手续冗长等,且各类费用高昂,进一步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效率。要打破传统融资模式的弊端,主要从成本节约及运营速率提高两端同时发力。
首先,区块链公开透明性能够在核心企业与上下游开展业务时减少信任建立过程所需的试探性交易、降低沟通成本,以便提高商业协作效率。供应链一体化推进了企业对于客户需求快速应答机制的改善,还能防止库存管理混乱、采购运输中断等严重阻碍贸易进程的问题。同时,对银企融资合作双方而言,风险评估成本也能大大压缩。简化传统信用评估步骤、删除由于信任危机增加的核查程序,缩减了时间成本与资金成本,通过连锁反应最终提升融资效率。
就运营速率而言,所有实物商品与纸质作业均可数字化,如数字化作业系统、数字化档案、数字化信用体系等,为业务实施过程节省时间。采用智能合约将减低人工监督成本、在独立于第三方的前提下也可自动执行,紧密对接业务流程节点,简化了运作程序。相应地,基于上述交易的贷款审核发放效率也得到显著提升。
拓展业务范围:可扩展编程打造多样应用
在区块链应用的2.0时代,不仅限于数字货币,更延伸到了金融领域。通过智能合约、精确计算、强制执行等手段保证资产的使用方向,从而确定资产的未来价值。在构造金融资产及其合约的过程中,关键就是不同时点价值的计量,区块链技术可解决资产定价问题,为创造多样化金融资产组合打通了道路。
传统复杂投融资组合构建受制于风险水平把控,多层信息传递及覆盖增加了不透明度,使得金融机构在产品创新扩展道路上难以阔步前行。可视化价值计量既给创造更丰富的组合产品提供了机会,同时又赋予金融机构足够的信息以便进行灵活搭配、风险对冲,为业务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这样一来,无论是中小企业还是银行都能在不同组合的搭配中找到平衡、降低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切实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少的难点。
产品多样化还体现在合约设计的灵活性。区块链技术应用下基于智能合约的交易也拥有不少优势,其中之一即为代码式合约的可编程性强。区块链的灵活编程特性在设计合约过程中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可以根据现实情况与需求的不同添加相适应的个性条款,不再受限于传统合约模板,实现精准营销。
另外,条款设定可以与基础大数据相匹配,利用历史数据和当下信息搭建衡量指标,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除此之外,编程区块链也让监管科技提升一个技术层次。提前确定的资金流向使得可视化、确定性监管成为可能,推动监管层从被动监管到主动监管转变,提高了货币违法使用行为的曝光率。
这一技术可应用在经营监管、资金监管以及税收监管各领域,甚至开展新型监管模式,区块链技术可预见地在未来会给电子商务监管带来新一轮曙光。
如今,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但行业缺乏标准,所以中物联区块链分会成立供应链金融标准与应用工作组,协同各方企业共同推进区块链在行业的标准与应用,同时也欢迎有资质的企业一起参与。
附全文: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