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比特币大涨,币圈一片欣欣向荣的场景。BTC为什么大涨?前期9000点上下为什么长达两个月的走势反复?有的说是K线蓄势,有的说是K线成交密集区的形成导制行情大涨。但要其具体解释原理又说不清楚,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成交密集区的原理。
成交密集区成为注意点,K线成交密集区是什么?市场在涨跌历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成交量集中的时段,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成交密集区”,这种成交密集区也往往成为下一轮行情的“压力区”或“支撑区”。从K线图形看,价格的涨跌历程,无论是周K线或日K线,会在某价位区内停留一段时间,少则几根多则几十根。这个K线集中且成交量较大的价位区称之为“成交密集区”。通常多头与空头实力变化决定成交密集区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由于影响币子供求的因素和人们的心理因素时刻在变化,这导致了价格经常处于波动之中。当成交量与价格成功突破成交密集区后,指数(价格)因冲高回落调整时,原来成为阻力位的密集成交区又变成了支撑位。由此,成交密集区成为投入者研判市场的辅助工具。
元宇宙板块继续活跃:行情显示,元宇宙、传媒板块继续活跃,欢瑞世纪5连板,川网传媒涨超8%,风语筑、奥飞娱乐、佳创视讯、中文在线等跟涨。[2022/9/2 13:04:18]
密集成交区的解析,投入者应当全方位地看待“成交密集区”。总感到成交密集区有压力的投入者,其实是把该区域静态化了。这是一个误区。成交密集区其实是一个动态指标。这是因为,市场过高的换手率无时无刻不在化解“成交密集区”。许多人套牢之后,并非死守,会出货会换币种,留在K线图上的成交密集区,往往不过是一张历史图表而已,而且时间越长,换手率越高,成交密集区效力越小。无论是大盘主流还是BTC,都是这样,尤其是个币,有些币种换手率极高,成交密集区作用十分微小。也就不可能形成什么压力。
报告:德国和美国在最新全球加密国家排名中共同占主导:金色财经消息,据分析公司Coincub发布的最新季度全球加密国家排名显示,德国和美国共同占主导地位,主要由于先进的监管政策和主流机构对比特币的投资。
德国允许其储蓄行业进行加密货币投资,并且对持有一年以上的比特币和以太币的资本收益实施零税政策,这也是其排名上升的一个关键原因。
在美国总统乔-拜登于2022年3月发布的“Ensuring Responsibl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Assets”的推动下,美国从第三位上升到分享排名第一的位置。该指令旨在发展提供消费者保护和金融稳定,并打击非法活动。
瑞士在全球加密货币排名中位居第三,由该国最近的发展所推动,卢加诺州承认比特币为法定货币。
新加坡排名第四,由于该国金融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最近的监管收紧,新加坡从2021年底的榜首位置下降。
澳大利亚排名第五,Coincub强调了该国大量的首次代币发行、交易所和交易量,以及一些提供区块链和加密货币教育课程的大学。(Cointelegraph)[2022/7/18 2:19:37]
成交密集区注意点:
Serhiy Prytula慈善基金会为乌克兰筹集超450万美元加密货币捐款:7月16日消息,为乌克兰筹款的慈善组织The Serhiy Prytula Charity Foundation积极使用加密货币,尽管加密市场已经从高点下跌,其获得的加密捐款额仍在增长。
据该基金会军事协调员Roman Sinicyn称,加密货币受到欢迎,它既是人们向其捐款的便捷方式,也是基金会支付捐赠给乌克兰军队的各种设备款项的方式。自今年2月24日俄乌冲突以来,Prytula基金会已经筹集超过450万美元的加密捐款。该基金会使用捐赠资金购买的物品包括无人机、德国大众小型面包车和夜视镜等设备。(Cryptonews)[2022/7/16 2:17:42]
1、动态化的成交密集区只在短时期内对指数或币价起到一定作用。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换手率的增大,它的作用会越来越小。真正的作用可能只是心理上的。
2、在大盘或个币冲关或下跌遇阻之时,会有“成交密集区”的提法出来解释现象。但最终在市场中起决定作用的当然不是什么“密集区”。“没有过不去的山”,主力如想拉升币价,当然会考虑成交密集区可能存在的被套盘,但影响只会是一时的。
中小投入者应得到的重要启示是,在操作上,如你所持有的币价向上运行遇到前一个密集区时,不要被轻易“吓住”,尤其是币价正好在前一个密集区驻足不前时,如果此时你的个币经过调整,有了充分的换手(一般要达100%以上),上攻时成交量又持续放大,那么这个阻力位过定了,而且突破时不会显得很沉重。全方位看待“成交密集区”的核心是要动态地观察市场。
你学会了吗?从市场面、基本面、技术面、政策面、资金面你应该有一个包含这些因素的判断系统。而LOEX雷盾是提供所有这些信息最全面的平台。雷盾交易平台除了做好客户交易外,根据客户需求,完美客观全面的帮我们解决了信息差问题。是我们知行合一最好的选择。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