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的推送中,我们了解了虚拟币的法律边界。而业内有一种传说,虚拟币钱包在是合法的,可以任性发挥,然而,事情没有您想的那么简单,由于币的来源有瑕疵,导致钱包本身的法律风险骤增。钱包或区块链技术提供商,也有可能成为不法人员的共犯。
为防止好心好意办瞎事,我们撰写今天的文章与您分享如下要点:?
中性帮助行为还是帮助犯?
假使数字资产的来源或者上游的业务存在瑕疵,区块链数字钱包为上游业务提供帮助到底是无害的中性帮助行为还是应当予以处罚的帮助犯呢?首先,来看一下这两个概念。
中性帮助行为,顾名思义就是不偏不倚,中性的行为却起了帮助的作用。学术上根据周光权教授的观点中性帮助行为指的是不具有刑事违法外观,但实际上对犯罪活动产生帮助的日常行为,这类行为是为了满足社会生活的一般需要而做出的,具有日常性、可替代性、匿名性、帮助性等特征。
经纪公司Benchmark将嘉楠股票视为对比特币的间接投资,目标股价为 9 美元:6月9日消息,经纪公司 Benchmark 在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买入比特币采矿硬件制造商嘉楠(股票代码:CAN)是投资比特币增长的一种间接方式,因为它受益于成为“寡头垄断比特币采矿设备行业”的第二大参与者。Benchmark 表示,凭借 4 亿美元的现金和一项新的采矿计划,嘉楠处于周期性反弹的有利位置,此外,1 亿美元的股票回购将有助于支持该股度过“当前的加密货币寒冬”。Benchmark 对嘉楠做出买入评级,目标股价为 9 美元。
截止周二美股收盘,CAN暂报3.97美元,日涨幅4.2%。(Coindesk)[2022/6/9 4:12:58]
由于中性帮助行为的日常性特征,其所产生的风险一般是法规范所允许的,因而不能被评价为犯罪行为。而与之对立的帮助犯指的是对犯罪行为的实施提供物质或精神支持等帮助的行为,这种帮助行为具备法益侵害性,应当被评价为犯罪。
京东商城成为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中首个接入数字人民币的线上场景:据京东数科官微消息,苏州2000万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启动预约,中签人员可通过京东商城进行线上消费。京东数科表示,支持市民在京东商城购买自营爆品时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京东商城也成为试点中首个接入数字人民币的线上场景。此外,京东与苏州市相城区联合打造了数字人民币特色支付场景,收货地址在相城区的市民可选择京东商城自营商品货到付款场景并使用数字人民币支付,足不出户即可体验数字人民币的便捷支付服务。
京东数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依托科技+产业+生态优势,在支付领域长期深耕,并持续探索产业数字化发展。此次参与苏州数字人民币试点项目,京东数科提供“技术+服务”,连接了运营机构与广大场景,将持续配合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苏州市政府加快建设数字人民币钱包生态,助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2020/12/5 14:05:46]
从客观归责论的角度来看,单纯提供技术支持的中性帮助行为,很有可能没有强化和促进法所不容许的风险,不能仅凭借行为人具有故意的主观心态就认定其成立帮助犯。在这一理论之下,只有当行为人对正犯行为具备特殊认知,且超越了业务活动的最大自由边界时才可能被归责。
动态 | 日本MUFG否认了计划明年在日本推出数字货币的报道:据Cointelegraph消息,三菱UFJ金融集团(MUFG)否认了有关计划明年在日本推出数字货币的报道。三菱日联金融集团银行(MUFG)在12月4日的声明中表示,尚未决定最近的商业合作伙伴关系是否最终将形成数字货币实体。此前日经新闻表示,三菱UFJ金融集团(MUFG)将于2020年与日本互联网巨头Recruit成立合资公司。此次将MUFG自主开发的可用于结算和积分服务的数字货币运营移交给新公司。[2019/12/4]
然而,当前实务中对中性的业务行为与帮助犯的区分仍主要采取主观说,也即只要中性帮助行为人具备故意心态,对正犯行为有所认知,并且积极帮助或者放任不法行为的发生,这一行为就已经突破了中性的界限,构成帮助犯。
莱特币创始人李启威:比特币很难扩大规模,莱特币是“比特币的补充”:莱特币创始人李启威接受BI采访表示,比特币很难扩大规模,他认为莱特币是“比特币的补充”——成为一种付款货币。如果比特币是黄金,那么莱特币就是白银。莱特币对付款交易更有用,而比特币则更适用于价值存储。[2018/1/22]
区块链钱包业务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虚拟币的其他业务更好地经营运作,一般情况下是一种中性的业务行为。相关技术人员是中性业务行为的从业者,只要这些从业者是按照技术规程做事,未对上游瑕疵行为产生认知和帮助,即使产生风险,也具有社会相当性,应当为法规范所允许。
但是,一旦技术人员对上游正犯行为进行帮助时是故意的心态,区块链钱包的技术支撑行为就不再是中性业务行为,应当成立帮助犯。
例如,在毛杰、肖某某集资案中,肖某某明知毛杰实施非法集资行为,仍然为其搭建平台、提供场所,这一行为已经不能被认定为中性的业务行为,应当被认定构成犯罪。
如何认定故意?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由两个因素构成: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认识因素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意志因素是指在认识因素成立的基础上仍然希望或者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意志因素的不同。直接故意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是积极追求的心态,间接故意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一种放任的态度。
实践中,从业者往往忽略间接故意,以为只要没有“直接有意为之”或者“出于公心”就没有问题,其实,只要放任了危害结果的发生就有可能因为间接故意而被追责。
据此,如果区块链钱包业务的从业者认识到数字资产的来源存在问题或者他人进行的上游业务是法所不容许的,仍然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帮助其进行数字资产的存储、交易等活动,技术从业者所提供的技术就失去了中立性。若他人构成犯罪,技术从业者成立对应犯罪的帮助犯。
如何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司法实践中,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界限非常容易混淆。过于自信的过失又称为“有认识的过失”,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责任形式。
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主要区别在于对危害社会结果发生的态度,过于自信的过失对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的态度是一种消极的不保护,行为人认为结果不会发生;而间接故意的态度则为积极的放任,行为人认为结果是否发生无所谓。
二者之所以容易混淆,主要是因为在这两种责任要素下都预见或者认识到了危害社会结果的发生。因此,从行为来判断对危害结果的态度、进而区分这两种不同的责任要素在操作上并不具有可行性。
笔者认为,应当从认识可能性的角度来区分间接故意和过于自信的过失。如果预见到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则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如果认识到危害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则应当认定为间接故意。当然,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应当以社会一般人的标准来判断。
在钱包业务中也是如此,如果已经采取了当下中等技术水平的网络技术,主观上认为危害结果不会发生,那么,司法实践中将按照过于自信的过失进行处理;如果没有采取相应技术防范,或者虽有技术防范但危害结果发生也不违背行为人的意思,那么,司法实践中将按照间接故意进行处理,换句话说,会按照犯罪处理。
写在最后
通常情况下,支撑钱包的技术是一种中性的业务行为。但技术不总是中立的,有时候中性的业务行为与帮助犯仅一线之隔,稍不留神就会站到法律的对立面。
因此,我们建议大陆的冷热钱包技术供应商,除却对增值业务的欲望要压制之外,也要做好反等工作,防止被当成共同犯罪进行处理。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