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中国金融》杂志刊发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的文章《数据跨境流动的制度建设与技术支撑》。文章指出,支付标记化技术将个人数据的“匿名化”交由可信第三方负责,而区块链技术则创造了用户完全自主可控的数据隐私保护新思路。用户的私钥可以本地生成,通过公钥计算发布有效的账户地址,从而隔断账户地址和账户持有人真实身份的关联。通过控制私钥,用户可以在区块链上自主完成交易,虽然在区块链网络上能够看到每一笔交易的细节,但无法对应到现实世界中的具体某个人。区块链技术从根本上打破中心化模式下数据控制者对数据的天然垄断,赋予用户真正的数据隐私保护权。区块链技术还可与先进密码学技术结合,发展出各类隐私保护方案。比如,利用基于环签名、群签名等密码学方案保护签名方身份;采用高效的同态加密方案实现密文的多方处理,隐藏用户交易金额等敏感信息;采用零知识证明方案,使交易数据能被审查和验证,但又不能被真实探知。区块链技术这一自主可控的隐私保护新思路,值得数据跨境流动及其监管各方深入研究。
姚前:央行数字货币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法定货币地位: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在近日的国际金融论坛(IFF)2021春季会议上表示,数字人民币的诞生,是在数字化浪潮的背景下,中央银行有必要主动创新法定货币发行和流通方式,探索央行数字货币,以优化法定货币支付功能,缓解私人数字支付工具的冲击,提高法定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长期看,数字货币或数字支付工具的出现当然有可能改变现有格局,但那是数字化进程和市场选择后自然演进的结果。姚前强调,在数字世界中,数字身份的真实性问题、隐私问题、安全问题或涉及更大的社会治理命题,需要我们做深入的研究。姚前进一步指出,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仅仅是技术领域的问题,还涉及到法律法规、金融稳定、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国际金融等更广泛的领域。当前数字美元、数字欧元、数字日元似已蓄势待发,与之相比数字人民币的竞争力在哪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华夏时报)[2021/6/2 23:03:17]
姚前:政务信息上链 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金色财经报道,8月6日,蚂蚁链、罗汉堂、新浪财经共同策划的《寻找区块链力量》系列访谈第一集正式开播,中国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共话区块链如何赋能信任。姚前指出,乍一看区块链技术似乎是阳春白雪,和我们的生活不太相关,但区块链技术绝对是管理数字凭证的可信技术,未来完全可以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区块链上的数据是可信凭证,利用区块链技术可解决经常开证明的难题,让数据少跑路,老百姓少跑腿。政务信息一旦上链,变成公开可信凭证,将无法被篡改且可追溯,充分保证老百姓的知情权,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2020/8/6]
声音 | 姚前:稳定币与央行业务的潜在关联性更强:日前,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姚前、孙浩梳理了数字稳定代币的分类,并剖析其背后的稳定机制和潜在影响,以及对央行业务的启示。其一,稳定代币希望“锚定”法定货币体系,以求获得代币价值的稳定,较之其他虚拟货币产品,与支付清算、货币市场、跨境资本流动等中央银行业务的潜在关联性更强。其二,稳定代币可能对跨境资本管理框架带来挑战。其三,政府监管的稳定代币与民间稳定代币或有质的不同。其四,在数字资产的世界里,数字法币的缺失是问题的根本,稳定代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这一症结的体现。[2018/10/9]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