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民币”这一名词,在当下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里可谓“既熟悉又陌生”,但随着一批又一批试点的推进,数字人民币不仅离日常生活越来越近,也引起外媒的广泛关注。
“数字人民币可能动摇美国力量的支柱”,美国《华尔街日报》4月5日推出长篇报道,介绍中国的数字人民币。虽然报道免不了“酸”一番中国借数字人民币进行“监控”,“侵犯隐私”,但也评价中国的这一举措可能动摇美元的全球金融体系“霸主”地位,有效应对美国借助美元这一“武器”所实施的制裁。
实际上,就连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都表示,正在认真研究中国的数字人民币,以及美元数字化的可行性。但在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美媒认为中国已“先行一步”。
“数字人民币,可能动摇美国力量的支柱”
“一千年前,当钱指的还是硬币的时候,中国发明了纸币。现在,中国政府正数字化地制造现金,而这种针对货币的再想象,可能动摇美国力量的支柱。”
美媒:加密资产投资或存在内幕交易问题:5月22日消息,华尔街日报称,公开数据显示,一些匿名的加密资产投资者可能借助交易所上架代币的内幕信息获取了收益。去年8月,一个加密钱包在6天的时间里囤积了价值36万美元的Gnosis代币,币安交易所在第7天表示将上架这一代币。据阿格斯公司分析,前述的加密钱包在币安发布声明后的4分钟后开始卖出并在4小时内结算全部持仓,回报率约40%。本月早些时候Luna的崩盘堪称加密版“银行挤兑”,监管质疑加密市场对零售用户的公平性。 (金十)[2022/5/22 3:33:41]
《华尔街日报》开篇如此形容中国的数字人民币。报道介绍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元一直是全球金融体系的“霸主”,但中国正尝试包括货币数字化在内的更多形式,在这些未来技术上“先行一步”。
报道解释说,虽然现在美国的苹果支付和中国的微信支付,已经让交易变得虚拟化,但这些只是电子转账的方式,而中国的数字人民币,实际上是把法定货币变成计算机代码,这是最大的差别。
美媒:拜登与共和党人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法案的谈判已经破裂:当地时间6月8日,据美国媒体报道,美国总统拜登与共和党参议员小组之间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法案的谈判已经破裂,两方在基础设施构成和资金分配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报道称,由于没有达成协议,另外一些两党议员正在悄悄地起草一份备用基建法案,拜登总统在6月8日已经与其中至少一名议员进行了接触,以寻求后续支持。(央视)[2021/6/9 23:22:55]
在谈及我国法定数字货币时,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曾介绍称,央行把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结合起来,将推出一揽子计划,目标是替代一部分现金。也就是说,我国的法定数字货币,就是纸钞的数字化替代,是“人民币的数字化”。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在国际外汇交易中,美元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货币,约占88%,人民币只占4%。但《华尔街日报》援引的分析人士和经济学家说,数字化本身不会让人民币在国际银行电汇中成为美元的竞争对手,但以这种新的货币形式,人民币可能会在国际金融体系的边缘“受到欢迎”。
美媒: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誓言将调查美大选“投票违规”不当行为:据美国《国会山报》7日报道,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林赛·格雷厄姆表示,他将调查“所有有关投票违规和不当行为的可信指控”。格雷厄姆表示,他收到了来自特朗普阵营的宣誓证词,证词由宾夕法尼亚州伊利市邮政人员理查德·霍普金斯提供。霍普金斯在宣誓证词中称,伊利邮政局长罗伯特·魏森巴赫告诉工人们,他“将选票上的邮戳倒填日期,以使这些选票看起来像是在2020年11月3日收集的,尽管事实上,这些选票是在11月4日或以后收集的。”(环球网)[2020/11/8 12:01:41]
其中的一种使用场景,就是应对美国借助美元施加的国际制裁。报道解释称,目前全球超过2.1万家银行开展业务时,都需要用到美元,而美国也一直以来都在主动要求了解主要跨境货币的走势。
这可以让美国通过禁止银行与个人和机构交易,将这些实体冻结在全球金融体系之外,外界也一直批评这种做法是“美元武器化”。
动态 | 美媒呼吁关注中国区块链雄心,称中国技术公司将成为技术领导者:据美国《福布斯》消息,该报道称上个月,中国领导人鼓励企业抓住契机,使用并加快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从中国对待这一技术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重大事件。目前多家中国技术公司的股价上涨,在微信上搜索“区块链”一词的数量大幅增长。这一机会为社交媒体巨头微信和支付平台支付宝等大型本土企业的自由创新开了绿灯,并赋予了它们巨大的权力。此外,该媒体认为中国最近公布的区块链政策之所以有重要意义,主要原因有四:1、确立区块链标准;2、获得巨大的贸易机会;3、数字人民币可以成为全球性货币;4、可创造出数字货币天秤币(Libra)的对手。[2019/11/28]
实际上,美国财政部有个所谓受制裁个人和公司数据库,几乎涉及地球上每个国家。长期以来,美国都对伊朗和朝鲜施加制裁,让这两个国家的经济“举步维艰”。而在今年2月缅甸局势发生动荡后,美国也利用制裁手段阻止缅甸高级军官的金融资产通过银行流动。
辟谣:中国央行发给美媒的虚拟货币反联合监管邮件是黑客所为:数十家美国媒体在当地事件2月6日收到来自“姚丰(中国人民银行反督查)”的一封官方信函,该邮件邀请媒体出席新闻发布会,讨论虚拟货币问题,并称中国人民银行(PBOC)与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联合发布的反监管新框架,并非重塑现行制度,而是将在各个方面打击大陆和香港的比特币交易。该监管规定涵盖了个人和企业层面、虚拟货币相关的所有业务及活动,包括做市商、矿场经营者,交易平台和数字钱包。金色财经独家联系到一位接近监管人士称:“央行不可能给一家海外媒体专门写信宣布监管消息,一切动态应以央行官网为准。”同时据香港华南早报消息,该邮箱的拥有者,央行合肥分行的一位官员表示他并不知道该邮件是由他的邮箱发出,还称他的电子邮件被黑了。因此,此次事件可能是黑客集中向海外媒体发送这一利空消息。[2018/2/8]
目前,世界上主要银行都有“银行国际代码”。用户电汇时,汇出行按照收款行的银行国际代码发送付款电文,就可将款项汇至收款行。
报道称,这种用于商业银行之间转账的信息网络可以受到美国政府的监控,但如果使用数字人民币,就不需要使用银行国际代码。
此外,《华尔街日报》也注意到了中国近期在数字人民币上的一系列动作。例如,2月24日,中国央行宣布,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中央银行宣布联合发起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研究项目,旨在探索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该项目得到了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的支持。
《华尔街日报》因此推测说,中国正将数字人民币定位为国际使用,并将其设计为摆脱全球金融体系的束缚。它将为贫困国家的人们提供国际转账的选项,而即使是有限的国际使用也可能减轻美国制裁的影响。
“数字化货币可能会重塑金融业的基本面,就像亚马逊颠覆零售业、优步颠覆出租车行业那样。”
美元也想数字化,但专家担忧:或做出一些糟糕的政策选择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也提到了一些数字人民币在中国国内的应用场景。最近几个月的测试中,中国有超过10万人下载了央行推出的一款手机应用程序,用户可以在包括星巴克和麦当劳在内的商家内,消费政府发放的小型数字现金。
一名北京女子就向《华尔街日报》表示,数字人民币“很不错”,她只需要用手机对准扫描仪,就可以为女儿的生日照片付款。
《华尔街日报》评论称,数字货币“看起来像是政府实现宏观经济的潜在工具”,实时跟踪人们的支出,加快救灾速度,或者标记犯罪活动。但这家媒体毫无根据地说,中国政府将因此“获得巨大的新权力”,为“国家监控提供一个新的工具”。
不过报道里也提到,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近期向外界表示,数字人民币具有可控匿名的特征,满足合理的匿名支付和隐私保护需求。例如,电信运营商参与了数字人民币的研发,但根据有关法律规定,电信运营商不得将用户信息披露给央行等第三方。因此,用手机号开立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对于央行和各运营机构来说,是完全匿名的。
实际上,美国的财政官员,以及各类经济学家都认识到了数字货币的重要性,甚至将其上升到“国家安全”的高度。
最近几周,当被问及中国等国家货币的数字化可能会对美元产生何种影响时,美国财政部长耶伦和美联储主席鲍威尔都表示,正在认真研究这个问题,以及美元数字化的可行性。
例如,近期的一场参议院听证会上,有美国参议员询问美元数字化的可行性,以及能否继续帮助捍卫美国的“霸主”地位。
对此,鲍威尔回答说,研究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优先”的项目。“我们不需要成为第一个,我们需要把它做到最后。”
鲍威尔的表态,实际上不无道理,近年来数字货币已经逐步成为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华尔街日报》援引的数据显示,超过60个国家正处于研究或开发数字货币的某个阶段。而世界银行表示,全球有17亿人没有银行账户,对于他们而言,数字货币具有最大的潜力。
因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职员、现大西洋理事会智囊团成员利普斯基评价说:“任何威胁美元的事情都是国家安全问题。从长期来看,这对美元构成了威胁。”
但另一些专家有些悲观。前美联储理事、现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职的沃什认为,中国数字化货币的步伐,让美国注意到需要现代化自身的金融基础设施。“如果我们等待5年或10年,我们可能会迎来一些非常糟糕的政策。”
自2020年中国开始进行有公众参与的数字人民币测试以来,数字人民币的发展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从2014年着手研发工作到2020年接近公开测试,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正在扩大,越来越多的公众有望体验数字人民币。
对于外界关心的跨境交易等问题,央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在4月1日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数字人民币的设计主要是用于境内零售的支付,但是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如果市场有这样的需求,利用数字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这也是可以实现的。”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