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hackernoon作者Kirill,Kirill是区块链技术爱好者,译者:Odaily星球日报王也。加密货币交易日益复杂。几年前,中心化交易平台因其高效便捷的特点尚能满足投资者的交易需求。但是过去5年发生的一连串中心化交易所被盗事件,使得交易员和投资者们更愿意使用去中心化交易所。去中心化交易是一种更安全的交易方式,不用将资产交给第三方,因为第三方可能没有足够的责任和义务来保证用户资产的安全。但是当第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上线的时候也是一团糟。由于结构不完善,其中一些公司甚至给用户带来了110万美元的巨额损失。此外,他们只允许在一个特定的区块链上交易,目前主要是在以太坊上,因为以太坊是目前最受欢迎的公链,而且比任何其他平台拥有更多的代币种类,准确地说是1163个。但是外部环境已经在变化。仅仅支持一个区块链网络是不够的,交易者希望能够跨多个区块链网络交易任何资产。这就是跨链技术可以帮助实现这一愿望的地方。跨链机制是如何工作的?
1inch:已弃用UI界面中的池和farming功能:金色财经报道,1inch Network通知用户,已完全弃用用户界面中的池和farming功能,用户仍然可以轻松地从池中提取所有提供的资产,但不再可能在池中添加任何流动性,用户的所有资金仍然安全。[2023/7/21 11:07:54]
跨链协议,或者也可以称其为“原子交换”,允许用户在没有第三方帮助的情况下,用一种加密货币交换另一种加密货币,即使是在两个不同的区块链网络之间。它是智能合约与哈希时间锁定合约的结合体。Odaily星球日报注:哈希时间锁定合约,也叫哈希时间锁定合同,是跨链原子交换的一种智能合约目的是为了确保交易的安全进行或取消)。HTLC是创新型的加密智能合约,在双方互不信任的情况下如果他们想要交易代币,他们可以通过创建HTLC来完成,其功能是在点对点的基础上实现两种加密货币的交换,而无需受信任的第三方,更重要的一点是不存在交易一方在交易中违约的风险。HTLC作为双方资金的临时托管。当资产汇出完成交易时,双方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确认收到资产。如果一方不这样做,交易将被取消。只有等双方都确认了才会发生交易。这样就消除了交易对手跨区块链网络交换代币的风险。在理解了跨链原子交换的概念和原理后,我们来看下其交换过程,总体来说这个过程分两个阶段:设置阶段(setupphase,第1至3步)和认领阶段(claimphase,第4和第5步)。首先,A和B作为交易双方,在两条区块链上开通闪电支付通道,这是为了形成环形连接通路;A创建包含哈希值H(x)的委托交易,也叫临时账户,并将1BTC暂存在里面;B存10个LTC在另一条链上,建立安全临时交易账户,这时双方已设置好交易帐户;A(唯一知道x的人)将包含x的LTC认领协议提交发给给B并由B确认;B确认后给出正确的x值,锁定的数字货币立即释放,交易搞定。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到第三个步骤中,双方随时可以单方面取消交易。如果一方取消,资金则原路退回各自帐户。但如果进入第四和第五步,双方就不可再毁约撤销交易,交易必需完成。为了保障双方利益,A如果不在24小时内向B发起获得10个LTC的申请,那么B对A的1个比特币是没有办法的;如果A发起了申请,B则有权冻结A的比特币48个小时,在B确认向A转出10个LTC后,B则自动获得比特币。支持跨链交易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报告:上周做空比特币ETF流入近5100万美元:金色财经报道,根据加密基金CoinShares的一份报告,机构交易员正大量买入ProShares Short Bitcoin Strategy ETF (BITI),这是CoinShares推出的做空比特币的产品。CoinShares分析师表示,上周投资产品流入总额为6400万美元,流入做空比特币投资产品(BITI)约5100万美元,这个数字是自6月底ETF推出以来的历史新高。
然而,CoinShares表示,流入BITI的资金可能是由于它是首批允许投资者通过期货合约做空的产品之一,而不是因为情绪的变化。并指出来自加拿大、欧洲和德国的比特币多头产品总共流入了 2000 万美元。一些市场观察人士表示,流入空头头寸表明投资者预计未来几周将出现下降趋势,而不是继续复苏。[2022/7/6 1:55:12]
那么为什么去中心化交易所需要跨链功能呢?我们之前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当前的区块链和加密货币行业现在非常分散。那些希望以去中心化方式进行交易的人可能会发现,由于无法在两种加密货币之间直接交易,他们不得不在不同的交易所创建多个账户,进行2-3笔交易,而不是1笔。去中心化交易所上的跨链功能解决了这个问题。目前有很多区块链初创企业在做跨链,就连推出闪电网络的闪电实验室也在研究跨链协议,也难怪现在很多去中心化交易所也将跨链功能整合到自己的平台上,那么目前有哪些去中心化交易所可以支持跨链交易呢?KomodoKomodo交易所的跨链功能兼容所有基于比特币协议网络、以太坊以及基于以太坊的ERC20通证。Komodo交易所很早就支持跨链交易的功能,他们在2014年5月就提出了“原子交换”的想法,Komodo首席开发人员jl777编写了第一个点对点互换代码。2017年夏天,Komodo开发了BarterDEX去中心化交易所,这是第一个完全基于原子互换的加密交易市场GUI。Komodo开始整合数十种比特币协议的山寨币,并公开在BarterDEX交易平台上进行数千次原子互换。直到几年后,原子互换才广为人知。2017年9月,莱特币创始人查理·李(CharlieLee)在推特上发布消息称,莱特币成功与比特币互换,这一突破性技术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关注。下一个重大进展是在2017年10月,Komodo平台设计了一种与Electrum钱包服务器进行原子互换交易的方法。交易者无需下载想要交换币的整个区块链,就可以执行原子互换。这通常被称为SPV模式或“轻”模式交易。2018年2月,Komodo通过ETH和DOGE的互换,弥补了只能与以太坊和比特币协议币交换的缺陷。Komodo也因此成为第一个成功地在ETH和基于BTC的币之间执行原子互换的区块链项目。VDEX数字资产生态系统Volentix研发出的VDEX也支持跨链交易功能。Volentix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去中心化的加密交易和“尖端的分析工具”,使用户能够对他们持有、买卖的加密货币做出适合自己的决策。VDEX是开发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VDEX以“链间通信协议”的真实性。为了让IBC协议能够工作,必须依赖基础的信任机制,要相信链A和链B里各自的共识算法,也要相信轻客户端验证,通过对区块头信息的验证,证明在区块链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而对于那些没办法通过IBC协议的链来说,他们可以通过预言机或者可以信任的第三方来完成。在已经有了EOS智能合约的前提下,将用户的资产放到一个多签地址钱包中,这个钱包由这个可信任的第三方保管,以此来保证交易的进行。Dex.top2018年10月,Dex.top交易所宣布基于开放联盟网关协议开放联盟网关协议成功实现跨链交易,率先成为在以太坊上实现跨链交易的去中心化交易所。OFGP由Dex.top和去中心化数字钱包iBitcome共同研发,它是一种完全开源的协议,能够实现跨链交易。通过OFGP协议,跨链过程中资金托管不透明的问题就可以被解决。Dex.top现在也可以支持以太坊、EOS和NEO之间的跨链交易。所有的交易最初在交易所本身的账本上被撮合,以此提高交易速度和链上结算。但是他们目前可以结算的代币数量有一定限制。Switchneo虽然市场上已经有一些成功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但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只允许用户使用基于以太坊区块链搭建的ERC20交易代币(如Idx和EtherDelta)。Switched是第一个基于NEO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允许用户交易NEP5代币。但是它现在也支持以太坊、EOS和NEO之间的跨链交易,2019年6月,Switchneo公布了他们在EOS和NEO之间的新跨链原子交换功能。后记
安全团队:Voltz Labs的Discord服务器遭黑客入侵并发布钓鱼链接:6月29日消息,安全团队CertiK今日发推文称,非托管自动化做市商Voltz Labs的Discord服务器已被入侵,其官方Discord的公告频道中发布了钓鱼链接,所有其他频道已关闭观看。
此前消息,Voltz Labs于去年12月完成Framework Ventures领投的6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2022/6/29 1:38:19]
加密货币仍然是一个发展中的行业。这些代币在它们自己的空间、自己的平台上,用它们自己的规则进行交易——或者不使用任何规则也可能会更好。但是目前还没有成熟的交易工具,也没有任何区块链之间交易的标准。幸运的是,区块链技术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开发人员和科技人才,他们不断地提出新想法和新方法来改进用户体验。然而,跨链还不是一项成熟的技术。未来,所有交易都有可能在基金的两个所有者之间进行,而不是通过第三方平台。而跨链功能在这种交互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区块链平台。备注:作者与上述提到的去中心化交易所项目没有任何关系。
马斯克:以更低的价格收购推特并非不可能:5月17日消息,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表示,以更低的价格收购推特并非不可能;没有办法知道推特上有多少水军,对推特上水军占比的最低估计为20%;了解推特上机器人账号的数量是很重要的,质疑推特公开文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金十)[2022/5/17 3:20:15]
LFG储备的313枚比特币被转入LFG基金会地址:5月16日消息,据链上天眼链上监控监测,继今天下午LFG公布其储备明细后,其所剩余的313枚比特币,于20:39:47全部转入LFG基金会地址。[2022/5/16 3:20:02]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