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光明日报,作者:杜前,Odaily星球日报经授权转载。传统合同的履行依托于当事人的个人信用,违法成本低、取证成本高、维权周期长。智能合约则能把合同的条款编制成一套计算机代码,整个事务和状态的处理都由司法区块链底层内置的智能合约系统自动完成,全程透明、不可篡改。目前,智能合约被运用在价值和信息传输领域,其多运行于以太坊这样的公有区块链平台上,杭州互联网法院独辟蹊径,通过联盟链形式,将智能合约运用于司法纠纷解决机制中,这是全球首例区块链智能合约司法应用案例。区块链智能合约首次司法应用
2019年10月24日,区块链智能合约司法应用在杭州互联网法院上线,通过“自愿签约—自动履行—履行不能智能立案—智能审判—智能执行”的全流程闭环,实现网络数据和网络行为的全流程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和全方位协作。自2018年9月上线以来,杭州互联网法院催生出网络作家村正式上链保护网络知识产权、西湖龙井溯源助推乡村战略、5G+区块链+执行助推解决执行难等区块链司法应用场景。特别是在今年5月份,发布了长三角司法区块链,进一步扩大了司法区块链的影响力。本次司法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应用,旨在通过司法治理机制设计和纠纷兜底处置,助推智能合约的执行效率,低成本高效率处理少数违约行为,减少人为因素干预和不可控因素干扰,打造互联网时代新的合同签署及履行形态,推动网络信用体系再造。优势:可信、多元、高效、安全
光明日报:法定数字货币需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监管与隐私的关系:光明日报今日刊文称,法定数字货币若保持竞争力,成为受欢迎的货币,还应协调好以下关系:
1. 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法定数字货币是法币,由国家信用保障,支持双离线支付,如果将来采用免费支付策略,那么将对第三方支付机构产生冲击。找准法定数字货币与第三方支付相互补位、协调配合之处,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形成法定数字货币与第三方支付等市场主体的良性互动,是数字货币具体法律制度构建不可忽视的问题。
2. 协调好监管与隐私的关系。传统的现金是匿名化的,存在和恐怖主义融资的风险。而法定数字货币的数字化特征,便于政府对数字货币流动的监管,但也存在侵害隐私权的可能。因此政府应寻求数字货币监管与公众隐私权的平衡,协调公众隐私保护与反、反恐怖主义融资等打击电子犯罪活动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数字货币应实现可控匿名性,即数字货币的转移对于公众和商业银行应该是匿名性的,对于中央银行而言是可控的,如果有反或者恐怖犯罪以及其他的犯罪调查时,司法机关可以要求中国人民银行查询数字货币的流转记录,追溯资金和交易的来源。
目前,法定数字货币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保障法定数字货币具有竞争力,还要克服诸多挑战。[2020/6/13]
智能合约是指基于预定事件或时间触发、不可篡改、自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区块链和智能合约属于互补和共生的关系。前者是一种底层技术,后者是该技术的运用。与普通的智能合约相比,司法区块链智能合约具有四大特点:可信。安全可信的数据来源是执行智能合约的前提。司法区块链用多重的技术手段保证链上数据真实可信、互通共享,从源头上构建了网络行为“签约就留痕,留痕即可溯”的治理体系。多元。基于司法区块链智能合约,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公证机构、鉴定机构、科研机构、互联网企业、存证平台等多元网络主体,共同参与智能合约的开发、规制、运行、监管,打造良性互动的智能合约生态圈。高效。司法区块链支持多种智能合约语言以及结构化合约参数解析,对合约编写提供支持,配备有全链路合约开发工具和功能。此外,通过多虚拟机并发执行达到交易并发,支持高速吞吐量的同时确保虚拟机执行结果一致性。安全。基于司法区块链的共识机制,链上每个节点都要运行智能合约进行验证。同时,基于司法区块链的可信执行环境,提供端到端的合约数据隐私保护能力。功能:信用奖惩、司法救济一体化
光明日报:积极推进区块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3月8日消息,目前,全球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布局区块链技术发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已延伸到数字金融、物联网、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数字资产交易等多个领域。
积极推进区块链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拓展区块链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也将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取得领先优势,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光明日报)[2020/3/9]
司法区块链解决了电子数据的认定难题,实现了电子数据在整个司法流程的可信流转。司法区块链智能合约则在解决了电子数据可信流转的基础上,切实化解网络空间协作难题,实现不同网络主体之间的可信协作,形成了嵌套部署、信用奖惩、多方协同、司法救济为一体的集合化功能体系。嵌套部署能力。司法区块链不仅将电子合同的内容以及整个签署流程上链,还将智能合约的代码以及每一步执行过程上链。这种“明文+代码”嵌套部署的形式既可以保障当事人对签约内容进行审核确认,又可以通过司法区块链对电子合同的内容和对应代码进行校验,保障了当事人的权益不受减损。信用奖惩能力。司法区块链智能合约还具有“信用黑名单”和“信用白名单”能力,目前已经在网络服务和网络金融领域运行。当事人一旦触发智能合约设置的红线,将被自动纳入“信用黑名单”,被限制或禁止使用信用联盟成员提供的相关服务。白名单用户则可获得更低的签约门槛以及专属优惠价格。通过打造跨区域、跨行业、跨层级的司法区块链信用联盟,让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在司法区块链上存储、流转,达到根本上改变网络治理和倡导网络空间的诚信社会价值。多方协同能力。通过智能合约打造一条安全可靠的契约锁,实现链上节点处理事务上的可信协同。一方面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打破数据孤岛、价值深井,实现业务互联、数据互通;另一方面打造安全评估机制,实现齐抓共管、多方参与,共同对智能合约进行安全审计,鉴定合约是否存在编写错误、隐私泄露、合约故障等风险。司法救济能力。对于因履行智能合约产生的纠纷,杭州互联网法院配套推出了纠纷处理的“三智模式”,即智能立案、智能审理、智能执行。智能立案系统将对电子合同、代码内容、合约执行进度等进行核验,符合立案条件则进入司法程序。智能审判系统自动提取案件的风控点,辅助生成包含判决主文的裁判文书。智能执行系统协同相关机构在线对被执行人的房屋、车辆、证券等财产进行查控,失信被执行人将被自动纳入信用惩戒名单。如果说区块链铺就了数字世界信任的基石,那么智能合约将组成数字世界运行的齿轮;如果说司法区块链的上线铺就了未来诉讼创新之路,那么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必将开启探索信用生态系统级的诉源治理新模式。
声音 | 光明日报:利用区块链开展分布式学习记录 建立学生个人学习成长档案:《光明日报》今日发表题为“以新思维新技术破解教育评价痛点”的评论文章。文中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正在触发一场教育评价方式的深刻变革。未来,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教育评价将从散点式的成绩记录转向全景式的数据采集,利用区块链技术开展分布式学习记录,建立学生的个人学习成长档案,认证学生的多样化学习成就,重点考察学生的非认知能力发展,有效防止数据丢失或被恶意篡改,助力解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存在的信任问题。[2019/12/10]
声音 | 光明日报:区块链是铺就数字社会的信任基石:11月17日,光明日报刊文“区块链:铺就数字社会的信任基石”。文章表示,传统社会治理属于一元治理模式,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成本较高。区块链的出现,让“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图景愈加清晰。普通民众通过充当区块链“节点”,可以无须彼此信任而直接参与社会交互,同时,民众只要在区块链平台注册,就能查看链上信息,对相关的社会交互事务进行监督。这种民众参与社会治理的便利机制有助于实现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理想。区块链不但解决了民众的交互信任问题,还可以让公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形成协同社会治理模式,最大限度保障公众利益,助推社会善治。?同时,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区块链概莫能外。区块链所具有的开源、透明、防篡改等特点,既能够提高社会治理效率,也可能给社会治理带来挑战。[2019/11/17]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