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重金收购暴雪,顶级巨头们的元宇宙之战已经拉开帷幕

1月18日,微软宣布以687亿美元“全现金交易”形式收购游戏开发商动视暴雪,此次收购交易完成后,微软将成为全球收入第三大游戏公司,仅次于腾讯和索尼。

微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表示,“我们正在大力投资世界级的内容、社区和云,以开创一个将玩家和创作者放在首位的游戏新时代”,官方在发布的公告里也提到,此次收购将加速微软游戏业务的增长,并将为其元宇宙发展铺路。

暴雪,微软的元宇宙入场券?

“游戏是当今所有平台娱乐中最具活力和令人兴奋的类别,并将在元宇宙平台的开发中发挥关键作用”。

确实,对当下的元宇宙而言,游戏几乎是最好的切入点,像Sandbox、Decentraland这些目前成为爆款的元宇宙游戏项目,本身已经得到这个赛道初步验证玩家的认可。

而对于那些想要布局的传统互联网大厂和传统游戏公司来说,“元宇宙+游戏”更是几乎不可忽视的赛道——就像电影《头号玩家》里面展示的那样,在元宇宙的加持下,未来人们只需戴上VR设备,就可以进入这个与现实世界形成强烈反差的、繁荣的虚拟世界。

美参议员要求矿工向环境监管机构披露更多信息:3月8日消息,美国参议员Ed Markey昨天主持了环境与公共工程委员会的会议,重点讨论了比特币矿业的能源使用情况。Markey是一项法案的发起人,该法案要求矿工提高其对环境影响的透明度。

“过去两年,它(挖矿)在美国呈爆炸式增长,非常耗能。我们已经看到它伤害了公众,同时在我们国家创造了高度集中的财富,”Markey表示,挖矿的全部影响尚不清楚,因此他的法案要求矿工向环境监管机构披露更多有关其运营的信息。(decrypt)[2023/3/8 12:49:49]

这样玩家不仅可以获得完全逼真的全新游戏体验,甚至可以体验不同的人生——拥有独立的生活、工作等各种存在形式,甚至在里面构建起每个人的“第二世界”。

这同时也意味着“元宇宙游戏”会使得游戏的载体或者形式发生变化,对传统体验形式的游戏可谓降维打击。但就目前而言,所有人对“元宇宙+游戏”的探索都是在盲人摸象,旨在通过试错、摸索尽快获得这场竞赛的“入场券”。

消息人士:META已经开始通过重组大幅裁员:9月22日消息,消息人士称,META已经开始通过重组大幅裁员,META预计在未来几个月内将成本削减至少10%。削减成本的消息传出后,META短线拉升,现涨超0.8%。(华尔街日报)[2022/9/22 7:12:04]

而这场开发元宇宙游戏的竞赛,则需要无休止地砸钱砸时间砸人力,包括赛道后续发展要想真正迎来快车道,本身也对VR硬件要求更高。

所以对于微软来说,虽然花了687亿美元的真金白银,但能够收购坐拥丰富游戏IP和一线游戏开发团队的暴雪,这样与自身的硬件能力结合,那么后续不管是继续搞传统游戏还是进军元宇宙,都有充足资源,会是极大的助力。

去年微软其实就曾表示过Xbox游戏平台将来也要加入“元宇宙”,这也从侧面表示了微软对于从游戏切入元宇宙赛道的野心由来已久。

元宇宙对游戏赛道的意义:真正的玩家经济

Sifchain网络升级出现资产异常活动,现已制定漏洞修复计划:9月20日消息,据官方推特,基于Cosmos SDK开发的全链式DEX Sifchain暂停网络的维护升级与运行,表示在链上升级激活杠杆交易后,出现了用户增加流动性和移除资产的异常活动。

目前,该漏洞的影响已得到控制,部分获得额外资产的用户表示希望返还资金,工程团队现已确定重新启用网络和DEX的修复计划,且正在进行测试,此外,Engineering正在对相关交易和钱包进行分析。[2022/9/20 7:08:02]

Icriedmyselftosleep,andonthatdayIrealizedwhathorrorscentralizedservicecanbring。

“网瘾少年”VitalikButerin从2007年开始,连续三年整日沉迷魔兽世界,直到暴雪单方面取消他所心爱的术士的“生命虹吸”技能。

数据:超过一年未活跃的比特币供应量占比创历史新高:8月27日消息,Glassnode数据显示,超过一年未活跃的比特币供应量百分比创历史新高,占比65.737%。[2022/8/27 12:51:50]

后来即便VitalikButerin多次发邮件和在官方论坛里联系暴雪的工程师,要求他们还原这个技能,但得到的回复却始终千篇一律——不能恢复。

Vitalik这才发觉作为一名普通玩家,自己在游戏开发商面前是何等的弱势——那些中心化的游戏平台无疑是旗下诸多游戏的绝对裁决者,予取予夺,弱势的玩家再怎么不满也无可奈何。

因此他意识到了中心化的服务是多么的可怕,从此他“完全放弃了魔兽世界这个游戏”,转而接触比特币,并由此开启了自己在去中心化世界的传奇故事,而如今被微软收购的动视暴雪,则正是这款魔兽世界游戏的开发商。

草蛇灰线,兜兜转转,一切的历史性巧合看起来都是那么地富有戏剧性,曾经的“网瘾少年”VitalikButerin如今已经成为区块链行业的“V神”,而他这段经历也折射出了传统游戏无法克服的顽疾。

Orbiter Finance推出以太坊二层生态链上数据聚合和数据分析平台Orbiter L2 Data:8月10日消息,Layer2跨Rollup桥Orbiter Finance宣布推出针对以太坊二层(Rollup)生态的链上数据聚合和数据分析平台Orbiter L2 Data,支持Arbitrum、Optimism和 zkSync数据,指标包括账户和交易、TVL、用户和用户年龄、活跃用户 / 账户、新用户 / 账户、交互、新合约。数据库仅包含交易数据(不包括事件 / 内部交易),数据每天在 UTC 00:00更新一次。[2022/8/10 12:15:52]

传统中心化的游戏服务商出于自身利益考量或是中心化服务器的天然设计缺陷,几乎无法避免侵蚀普通游戏玩家利益的事情出现,如数据泄露、更改规则、关闭账号、冻结道具装备等。

而一旦发生类似不可测事件,处于弱势地位的普通游戏玩家在游戏中所投入的不可量化与估算的时间和精力,包括积分、道具、角色等这些可以资产化的付出,几乎都有归零的风险。

“V神”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游戏玩家,相比游戏开发商就是典型的弱势群体——游戏的核心机制仍然完全由游戏开发团队所掌控,游戏的策划以及设计团队为玩家圈定了一个明确的边界,并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可以随心所欲地拿走游戏玩家购买或通过游戏获得的任何东西。

从这个角度看,元宇宙作为以区块链为基础、承载技术理想的新世界,即便暂时刨除硬件等对游戏玩法的创新限制,它对游戏赛道的核心意义之一也很积极。

游戏资产、道具、装备完全归玩家所有,且可以自由流转,赋予游戏玩家“神圣不可侵犯的游戏资产所有权”。

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元宇宙将游戏与社交进行结合,从而打造完全基于链上、包含各种资产交互行为的全链上世界,当然这是想象空间更为宏大的后话了。

逐步“内卷”的大厂“元宇宙之战”

其实早在此次对动视暴雪的大手笔收购之前,去年底微软就已经公布过对元宇宙的初步布局——2021年11月2日,微软在Ignite会议上宣布将推出新的MeshforMicrosoftTeams软件,将旗下MicrosoftTeams变成“元宇宙”。

简言之,就是将微软的混合现实平台Mesh融入到视频会议工具Teams中,允许不同地理位置的人们加入协作和共享全息体验,实现加入虚拟会议、发送聊天、协作处理共享文档等更多功能。

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在虚拟Teams空间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事见面、办公,彻底打破地理等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形式阻隔。

而为此改名的Meta则声势更大,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2021年6月底就表示,该公司的未来规划远不止是社交媒体,而是筑造一个元宇宙,扎克伯克甚至宣称希望在未来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Facebook打造为一家元宇宙公司。

此外,苹果尽管尚未披露其进军元宇宙的计划,但投资者预测其将在明年左右推出VR/AR设备,并将游戏、通讯、内容消费作为重点。

国内大厂的探索似乎在虚拟偶像这一块发力更多,《和平精英》两周年派对中,就邀请华晨宇举办了一场虚拟演唱会,游戏3D建模了华晨宇的虚拟形象,还原了他的歌曲《斗牛》的MV画面,并推出系列玩家互动方式。

还有颇为惊艳的“邓丽君”跨年晚会合唱——使用最先进技术合成的虚拟人邓丽君现身舞台,与周深同台歌唱。

当然,最会玩的自然还是英伟达,2021年4月份,CEO黄仁勋发表了GTC2021主题演讲,当时有超过2000万人观看,而8月份英伟达则自爆发表会上有15秒是通过“虚拟黄仁勋”来进行的,其余时间才是黄仁勋本人上场的。

在这背后,英伟达开发的3D仿真模拟和协作平台Omniverse功不可没——RTX光线追踪技术扫描黄仁勋,摄影棚里拍上几千张各种角度的照片,再通过3D建模进行后期编制,背后的厨房则是艺术创作者在Omniverse平台上搭建,最后再利用AI两者结合,以假乱真,打破真实与虚拟之间的边界。

“脸书变Meta,微软买暴雪,苹果整VR/AR,”大厂们的元宇宙愿景也显得愈发内卷,元宇宙已然成为互联网大厂们下半场的“兵家必争之地”,我们似乎已经闻到了一场无可避免的战争到来的味道。

巨头们的元宇宙时代之战,或许已经拉开帷幕。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银河链

火必下载金色观察 | 浅谈区块链、Web3.0和元宇宙

自2018年以来,科技热词层出不穷。区块链之后,又掀起了元宇宙热潮,最近有关Web3.0的讨论也再次升温,特斯拉首席执行官马斯克、Twitter前CEOJackDorsey等科技大佬、学者也频频提起Web3.0.

[0:109ms0-1:38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