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缩表或已被市场price-in,但央行作为大买家的离场,已经在美债市场掀起“惊涛骇浪”,尤其是被称为“资产定价之锚”的10年期美债收益率,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美联储大手笔加息的同一天,货币紧缩的另一个“利器”——缩表也拉开了序幕。
周三,美联储停止对150亿美元到期国债进行再投资,这是疫情初期美联储启动债券购买计划以来首次这么做。
上个月,美联储宣布将从6月1日开始缩表,每月拟减持475亿美元资产,三个月后增加到950亿美元。
其中,美债缩减上限最初为每月300亿美元,9月增加到每月600亿美元;机构债券和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缩减上限最初将为每月175亿美元,9月增加到每月350亿美元。
蓝精灵官方宣布推出NFT系列:金色财经报道,蓝精灵官方宣布推出 NFT 系列。由企业家、艺术家和 Web3 专家组成的“蓝精灵协会”正在开发蓝精灵协会传奇系列。这是一系列 12,500 个独特的 NFT,展示了 3D 渲染蓝精灵角色和新角色阵容。[2023/4/10 13:53:51]
本次缩表是以“被动”方式进行的,即到期不续做,资产自动被赎回,而非主动卖出。在具体操作上,当到期资产低于美联社设置的缩减上限时,那么当月到期赎回的本金不安排再投资,只有到期规模大于上限的部分才会被进行再投资。
尽管如此,美联储这轮缩表也比2017-2019年那次更加激进,当时缩表是在美联储首次加息近两年后才开始的,而这一次美联储是加息和缩表双管齐下。
调查:82%的高净值人士询问是否将加密货币加入到投资组合中:金色财经报道,全球金融咨询和资产管理公司Devere Group周一公布了其加密货币调查的结果。Devere 发现,在拥有 100 万至 500 万美元可投资资产的百万富翁客户中,82% 的人寻求过有关投资加密货币的建议。该资产管理公司在没有提供更多细节的情况下写道:尽管市场在 2022 年经历了艰难的一年,但在过去 12 个月中,十分之八的高净值 (HNW) 人士已向他们的财务顾问询问是否将比特币等加密货币纳入他们的投资组合。[2023/2/2 11:43:27]
此外,由于本轮扩表速度和规模更大,那么相应地缩表的节奏也更快。上轮美联储共开展三轮QE,历时近6年扩表3.5万亿美元;本轮扩表两年半增加5.14万亿美元。
LooksRare宣布支持 NFT 创作者可选版税:金色财经报道,LooksRare 加入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放弃创作者版税的 NFT 市场,该平台宣布已切换到 NFT 创作者的可选版税,并表示将改为将四分之一的协议费用分配给创作者,以试图在关于版税的争论中找到中间立场。相关声明透露,LooksRare 现在将其 2% 协议费用的 25% 分配给创作者,这导致所有收藏品交易的有效版税仅为 0.5%,比大多数人之前看到的要低得多。 (The Block)[2022/10/27 11:49:42]
缩表影响究竟有多大?
在美联储本月早些时候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预计,未来几年将资产负债表规模减少约2.5万亿美元,这“大致相当于”将联邦基金利率“持续”提高0.5个多百分点。
然而,他们也警告称,这一估计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摩根士丹利近日也在报告中指出,量化宽松和量化紧缩对各类金融资产的影响“有限且不确定”。
美联储理事沃勒(ChristopherWaller)此前曾表示,美联储收缩资产负债表的计划相当于加息“两次”,每次加息25个基点,而美联储副主席布雷纳德(LaelBrainard)今年4月表示,整个过程可能相当于“再加息两到三次”。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缩表预期早已落地,影响有限。法国兴业银行的SolomonTadesse就指出,只有计划的宣布才会产生影响,而不是实际的实施。
大买家离场,债市更加动荡
虽然缩表或许已经被市场price-in,但大买家的离场,已经在美债市场掀起“惊涛骇浪”,尤其是被称为“资产定价之锚”的10年期美债收益率,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近期,美国国债市场市场陷入“异常”:债券收益率剧烈波动,市场流动性则在快速萎靡。10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周一单日跳涨28个基点。这种超4个标准差的剧烈波动在过去100年只出现过一次。2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的波动更大,波动超35个基点。
伴随着收益率的大幅波动,美债买卖价差已经飙升,市场流动性正在快速萎缩。摩根士丹利警告称,一些较短期的美国国债流动性甚至比2020年3月时还要糟糕。而与2020年不同的是,现在没有央行作为后盾进行托底。
贝莱德固定收益部门首席投资官RickRieder对媒体表示,两年来美联储一直是一个大买家,对稳定市场发挥着重要影响,“失去这些,加上围绕通胀和增长的不确定性,意味着利率市场的波动性将很高,远高于我们过去几年所看到的水平。”
我会持续更新我看好的项目或者是看好的板块市场最新消息,大家感兴趣可以点个关注获取最新币圈资讯。
来源:金色财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